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在戏剧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堪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在中国学术界,他中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和晚期创作的象征剧早已备受瞩目,而早期的诗剧却鲜有人问津。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传统诗剧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苏尔豪格的宴会》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三个角度剖析易卜生诗剧的特征,以期挖掘贯穿他一生创作的隐性线索。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剧作。在创作思想上,曹禺接受了某些外国剧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是十分推崇的,他曾经说过:“我从事戏剧创作工作已经数十年了,我开始对戏剧创作产生的情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的严谨的结构、朴素而凝炼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税利的疑问所吸引。”①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话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从外来移入到在民族文化中扎根,成…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重返挪威后的第一部剧作《建筑师》是其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戏剧以主人公索尔尼斯为中心,在爱情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搭建起两组人物象征结构,其中蕴含着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事业悲剧。在两重悲剧背后深藏着文本的第三重悲剧,即对成功之代价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戏剧大师曹禺于1978年在纪念易卜生诞生150周年时说:“我从事戏剧工作已数十年,我开始对戏剧及戏剧创作产生的志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 1980年,曹禺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我是易卜生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5.
许多文学流派都可以在易卜生的后期作品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野鸭》是易卜生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该剧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也有象征性的成分。易卜生通过这一部作品为现实主义戏剧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野鸭》蕴涵着多重代码,是易卜生的心理戏剧和象征戏剧的肇始,这就使得读者从多角度解读和诠释成为可能。作为悲喜剧,这部作品和俄狄浦斯神话故事有着相同的叙事范式:叙事范式的共同性,故事情节的相似性,人物悲剧命运的相通性。但其不同于俄狄浦斯神话的写作意图,也显示了其对现代主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萧伯纳的《易卜生主义精华》是其最早也是最具个性的一本论文集,是其贯穿始终的戏剧思想的总汇,以及随之而来的戏剧创作实践的宣言。然而它的重要性,以及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却一直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重新审视这本论文集与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关系,并对其“思想剧”的起源和发展作一番新的评价,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1910-1920年,经过一系列知识生产和舞台的话剧表演,逐渐建构了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独特位置。该文从思想革命、戏剧改良、写实主义等角度,揭示选择易卜生的文化逻辑。易卜生能够被五四知识者选择作为文化资源,因为他正好契合了五四文化精英们的期待视野,提供了他们能引以为用的象征资本。"易卜生热"是五四的知识/权力机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长演不衰,除其较高的社会价值之外,还在于独具的艺术特质。表现在:物像的象征性,即运用象征这种古老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揭示人物心理;风格的怪诞性,即运用善恶同体、反位颠倒等方法揭示社会,形成怪诞现实主义戏剧;心灵的内化性,即探求人的深层心理,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戏剧。这些艺术特质的获得,是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戏剧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他依靠当下剧情和人物的对话制造悬念,以对生活逻辑的改造和自创来实现他的艺术自主理论。他的戏剧语言的对比、对应性尤其是悖论语言的大量运用,强化了戏剧中的语言作用,使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张雁泉 《南都学坛》2001,21(4):58-64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小说极大限度地利用了非直接真实描写而间接象征隐喻的意象方式,它们具体表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相似文献   

16.
与中国现代其他剧作家相比,曹禺充分考虑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特质,更注重也更圆熟地处理了场面、道具、节奏等细节因素,从而创作出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成熟标志的剧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动向,即对被认定为女性主义的戏剧进行重估。重估女性主义戏剧,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女性主义戏剧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与女性主义戏剧观念相一致;二是对被认定为是女性主义戏剧的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事件”;三是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运用了女性主义戏剧理论和方法来观察戏剧历史、戏剧创作、戏剧文本、戏剧表演、戏剧体制和戏剧团体等问题或现象。  相似文献   

18.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命题形式是用符号来表示的,但命题形式是不是就是命题的符号化?传统逻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数理逻辑却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数理逻辑的谓词逻辑对非逻辑常项的引入,导致了命题的符号化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相对分离,使命题形式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命题的符号化。命题的符号化可以借助非逻辑常项实现,但纯命题形式不包含非逻辑常项,在纯形式推演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20.
魏晋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伎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传播主体的多元构成;二是跳荡的发展态势与传播手段的灵活多变;三是信息的及时捕捉与伎艺的整合、传播。这些新面貌的出现,催发了戏剧不断走向成熟,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