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一轮改革有两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判断:第一,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即改革不是从政治领域或其他领域启动,而是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五位一体"改革的牵引作用;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要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导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号角。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的制度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干部人事制度作出了新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颁布  相似文献   

3.
何文兰 《理论界》2015,(1):22-2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终端"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分析莱西会议的背景和"莱西精神"为切入点,对比总结现阶段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六不适应"问题,指出"莱西精神"对新时期全面深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何文兰 《南方论刊》2015,(3):22-25,4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终端"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实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分析莱西会议的背景和"莱西精神"为切入点,对比总结现阶段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六不适应"问题,指出"莱西精神"对新时期全面深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决定》的一个亮点。我们以前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分别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现在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将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衔接起  相似文献   

6.
正方向明确才能步履坚定,目标清晰方可凝神聚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六个紧紧围绕"全方位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重点。《决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中,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判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把握好这一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实践的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是一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政府转变职能"。这为我们深化价格改革、做好物价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庆要按照《决定》的要求,逐步推进价格市场化,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调控、惠民、服务的职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导论(一)研究内容、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1]。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确  相似文献   

9.
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认清改革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四个是"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7-17
正王伟光撰文指出:中国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改革的根本性质,总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显而易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改革被赋予了深刻的实践意义,企业家也被寄予厚望。事实上,企业家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角色,不仅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改善和提高,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是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范本。《决定》通过大量具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辩证法思想。《决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念作出了一系列的现实性承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为理论核心,对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对人类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职业教育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板块之一,是现实教育中的弱势和短板,其深化改革的意义更加重大。大庆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思路,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史实表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力越来越大。对中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长期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价值观(V)、以市场体制为取向的制度创新进程(I)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P)的关联比较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增值机理的"V→I→P"分析框架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直接并通过决定社会制度决定文化供需,社会制度决定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企业制度,进而决定文化企业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态势。文化产业先天具有价值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生态增值功能,在专利制度、产业创新扶持制度和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制度等保护下,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6.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创作的一部时政短评集。贯穿这部文集始终的"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盯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以及"把困难当机遇"等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今天学习《之江新语》,首要是要学习、领会和掌握这种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卞晓丹  钟廷勇 《江海学刊》2016,(4):86-91,238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纠正要素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依据1998~2013年相关省区文化产业9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的SDM模型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缓解文化产业要素错配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注重通过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来缓解要素错配,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1月5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在《人民日报》撰文: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对"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具有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进行历史透视,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时代进行历史展望,可以判断出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改革目标更宏大、改革领域更宽广、改革更依赖顶层推动等阶段性特征。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是相对的、历史的,这一阶段呈现的新特征都深深地植根于前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正是这种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将继续向未来延伸下去,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属于改革开放时代,因此具有改革开放的一般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将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丰富和拓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标志着各省(区、市)又一次站在新的改革起点,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布局能否合理、如期铺就岁序更迭,由官方推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时切入公众视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后两年,主体功能区走向将直接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