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克庆  崔林  卫东海 《学术论坛》2007,30(12):26-2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我们将看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思想之一。西方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同《逻辑哲学论》中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评价不一,而且这些评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事实上,如果从全局的视域来考察《逻辑哲学论》就会发现,通往神秘主义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逻辑哲学的路径。神秘主义是维特根斯坦对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和缺少意义的逻辑命题进行分析所推导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它与《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和逻辑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明维特根斯坦力图实现经验的自然科学、先验的逻辑学和超验的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冯·赖特(Cerog Henrik von Wright,1916~)是当代著名的芬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继任者,其三位遗嘱执行人之一,后任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无任所教授,芬兰科学院研究教授、院长等职。其研究领域涉及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伦理学和一般价值和规范理论、行动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维特根斯坦研究等,走道义逻辑之父。先后用英语、德语、芬兰语、瑞典语等语种出版专著、论文集30多种,其中有些著作又被译为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出版,其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融通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他是哲学逻辑和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公认的国际权威,但其思想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意味,特别是中晚期更是明显偏向人文主义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并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先后被授予14个博士或名誉博士学位,是15个国家、地区或跨国科学院的院士,并曾任国际哲学学院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会长。1989年,美国(在世哲学家文库)出版了《冯·赖特哲学》卷。在当代世界哲学舞台上,冯·赖特发挥了广泛而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门显学,介绍和解释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著作汗牛充栋,并且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文化的诸多领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开启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两大流派,但他自己却又与这两个流派的哲学见解相左。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他的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斯哲学构思严进,叙述方式独特,把对语言的研究置于哲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我们通过对其中逻辑问题的探讨,可以给以直观和思辨占主流的哲学研究增添一些语言分析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陈焱 《理论界》2013,(3):122-124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他后期的主要著作《哲学研究》中,更是对他自己的早期带有逻辑原子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而又全面的批判。传统上对于《哲学研究》的阐释似乎更偏向于其中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通过私人语言论证反对笛卡尔式的传统形而上学。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的主要目的似乎并非批判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并治疗形而上学带来的哲学病,而另有深意。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7.
我所研究的论题很广泛,但我将集中研究起于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一年重操哲学旧业——迄于1936年——他这一年在“论私人经验和感觉予料讲课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骚动不安的时期。1930年,他在给剑桥听众的讲课中说明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观点,这种说明已略有修改。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论证来反对这样一种现象论,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说明感觉预料——即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印象,等等——从而主张有人能够设立一种私人语言来完全脱离于物理世界地报导他自己的感觉预料。 这似乎说明,当他写《逻辑哲学论》时,他曾是这样的现象论者,直至1936年他才摆脱了那种知觉论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不同意对他的哲学发展作这样的解释,但我不在本文争论此事,我只想对于这“中期”的七年中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去详细考察对立主张的依据。因此,如果我对研究有所推进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我想从在《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论述谈起,对这一阶段的情况我只简略谈谈。因为,在我最近论维特根斯坦著作的第一卷(指1987年出版的《虚假的牢笼》第一卷)中,我反对这种看法;他的早期著作说明他力求摆脱以感觉预料为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多处谈及"不可说"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和神秘的东西不可说,不可言说常常同神秘主义有缘。然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倾向与传统的神秘主义有着截然的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是对世界的结构进行逻辑考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 ,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读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我们将看到 ,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 ,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 ,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 ,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徐英瑾 《中国学术》2004,5(1):310-324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坦I”与以PU代表的“维特根斯坦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TLP与PU以外的大量维氏遗稿(特别是他在思想转型期留下的思想材料)却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长期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简单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及哲学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维特根斯坦是从简单性出发构建他的全部哲学的,其前期后期哲学风格的转变在构建原则上体现为从追求惟一确定性的"绝对简单性"向追求包容差异性的"相对简单性"的转变.在他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是简单的,哲学的复杂性是由于曲解我们的语言造成的,是我们追求简单性思想所付出的代价.哲学与生活的"意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回归日常生活,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更深的层面为解决前期哲学遗留的和未解决的"伦理学"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自哲学诞生之日起,知识论便是任何哲学理论所不可或缺的:它要就人类知识何以可能给出系统的解释。古往今来的知识理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而维特根斯坦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对各种知识论难题作了大量的探讨,留下了许多文献资料。只是,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其在元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较少从总体上研究他在知识论方面的学术成就。近些年来,随着维特根斯坦晚期著作《论确实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32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发展受到维特根斯坦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公认看法。但如何影响?更具体来讲,维特根斯坦如何影响费氏的科学哲学,就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了。这是因为,现有的研究在解读费氏哲学时通常从哲学思想、理论和观点视角入手,然而,深入研究费耶阿本德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就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费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风格、哲学气质、哲学方法和哲学观等方面。从这种角度研究解读费耶阿本德哲学,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一些争论,进而看出费氏在发展其科学哲学(科学具有"不可言说性")时明显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往休谟的逻辑阶梯论《逻辑哲学论》之渊源张铁声“哲学家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年专攻工程和数学,搞哲学只是半路出家。他在他的著作中“除掉闪铄其辞地或者随随便便地提一下之外”,“从来就不提及任何哲学前辈;连他谈到弗雷格和罗素的那些话有时候也含糊其辞”①。...  相似文献   

16.
徐英瑾 《中国学术》2001,3(2):303-307
二十余年来中国大陆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专著虽已出版不少,但在理论兴趣上却多偏重于其晚期思想,至于对其早期名著《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为TLP)的研究,则往往浅尝辄止。韩林合先生十年磨一剑,终著成《(逻辑哲学论)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这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该学术领域内的空白。纵观全书,不难发现这是一部资料详实、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学家。但他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他对美学问题的许多看法也只是散见于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及大量的笔记、谈话和讲演中。其基本思想也可以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前后变化同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发生过改宗式的大变化:他先后创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有独创性和巨大影响的哲学,而第二种哲学又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思想体系批判的产物。这在哲学史上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从哲学上讲实质就是从关心所谓的形而上学结构或世界的本质而转向关心语言的“使用”。也就是从一种神秘的本体论立场转向彻底放弃对不变、普遍本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这种发展就表现在他从承认美的统一本质走向否定美的统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 ,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 ,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 ,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 ,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 ,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高荣 《兰州学刊》2013,(12):12-16
表面上,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两种主体:认识主体或表象主体和形而上主体,并借用前者论证了后者的存在;事实上,维氏的表象主体只是用来为形而上主体服务的,他更看重后者.这与他的哲学趣旨是相关的:他十分关心人生的意义问题.借用形而上主体,他不但给出了认识的界限,也为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方向——要想幸福地生活,必须和世界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深层语法"的概念。传统分析哲学主要从"逻辑句法"的角度来阐释这一概念,贝克对这一解释进路提出质疑,并在细致的文本诠释和整体把握维特根斯坦思想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深层语法"的新解读,将讨论的重心从"如何构造有意义的句子"转向对于语词实际使用的关注,为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开启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