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夏增民 《南都学坛》2008,28(5):6-10
西汉中期,儒学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这也反映在诏书内。西汉诏书大多由儒学化的学士撰草,在行书过程中,有着与儒家经典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论述模式。儒学化诏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古代社会通行的诏书形制。西汉诏书不仅广泛引用儒家经典如《尚书》、《诗经》等的文字,其内容也体现了儒学的思想价值,是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因为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发布,较之儒学典籍的传播和学校教育,其覆盖面更为广大,从而成为西汉儒学传播的另一重要渠道。儒学化诏书的出现,不仅是西汉中后期主流政治价值观转向的体现,也是政府意欲推行儒学以教化民众的措施。国家以诏书形式参与儒学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促进了儒学对当时民众社会的"涵化",推进了汉代社会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田媛 《东方论坛》2010,(6):125-126
"骈文"作为与古文相对的文体名称出现在清朝,但骈俪之文却早已有之。一般认为,后世所指称的"骈文"定型于汉魏六朝。从艺术角度来讲,六朝骈文也是骈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再论“击匈奴降者赏令”及其颁布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隧遗址出土的木简,内容主要有诏书、律令、檄书、日常屯戍簿册、字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以及其他杂简。其中发现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数简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笔者参照"赏格"的定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当时时代背景考察"击匈奴降者赏令",认为实质上可以认定"击匈奴降者赏令"是一则具有早期形态的招降赏格。此外,在日本学者大庭脩"击匈奴降者赏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他的观点中有一些根本用史实无法解释的疑点,再结合汉初刘邦颁布的特殊政策,可以推证"击匈奴降者赏令"应是刘邦在白登山之围后所颁布的招降匈奴的律令,而不是普遍所认为的该律令是产生在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的“六条诏书”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备的地方监察法规,对督导西汉地方监察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东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状况的变化,“六条”已不合变化了的社会情况,魏晋隋唐对“六条”作了多次修改,但汉武帝“六条”的影响仍在。汉武帝的“六条诏书”不仅在当时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封建时代的地方监察法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西周以来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德治"主义的构建促使了重言、记言传统的形成,由此自西周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语类文献。"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言、语、事语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所以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及其生成方式是不同的,整体上来说,这些文体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史官群体其自身社会地位与传史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万义广 《南都学坛》2009,29(6):12-19
汉代皇帝诏书中有很多是关注民生问题的,按内容可分为若干类,根据不同时期某类诏书数量的多寡,可推知不同时期诏书关注民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大致而言西汉前期皇帝比较关注农业和刑罚吏治问题,后期赦诏和求言选贤诏较多;东汉诏书较多关注刑罚吏治问题,东汉中后期赈济灾贫的诏书较多。皇帝诏书发挥的作用,取决于诏书本身的内容,更取决于官吏对诏书的贯彻执行。影响皇帝发布关注民生诏书的思想背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神佑有德者的观念、对上古帝王德治境界描述的信仰、对阴阳灾异学说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给内阁的"上谕",其实只是慈禧对清王朝内部关于"和战剿抚"问题争论的决断和表态,属于内部性质的谕旨。有人把它解读为"宣战诏书"是讲不通的。因为它既没有对外公开颁布,也没有送达任何国家政府或使臣,而且其措辞写法也根本不像宣战诏书的样子。因此,所谓清政府对外宣战的说法不能成立。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外媒体、有关的外交往来函电、列强的反应以及国际公法的视角中,也都找不到清政府对外正式宣战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朝鲜古代乐府文体批评中,除了李睟光明确以"古乐府"来命名、研究之外,其余研究者如洪万宗、许筠、李翼等大都称"乐府新声"、"乐府"、"乐府诗"、"歌词"、"歌曲"等来标识和品评。李睟光注意到乐府体制的演变、发展与衰亡以及乐府文体批评中的辨体意味等;洪万宗所注重的是乐府及其变体中的音律的不同;李翼重在乐府探源,并且从唐代"新乐府"的声调、格制、色彩的文体角度,区别了朝鲜乐府模仿创作与中国乐府创作的差别以及不足。这些朝鲜古代文学批评家所进行的乐府文体批评,标志着朝鲜汉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自觉"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徐州楚王山上有楚元王刘交墓的记载并不准确。本文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楚王山汉墓具有西汉晚期墓葬的诸多特征,并结合西汉楚国晚期历史分析认为,墓主不是第一代楚王刘交,而可能是第九代楚王刘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西汉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强盛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向上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在西汉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西汉散文除了具有文体自身的意义和内涵之外,更具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形成了它自身的特有特点。正因如此,我们研究西汉散文,应该将西汉散文的生成看作西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从其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作家主体心态和散文创作的影响来分析西汉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方能阐明西汉散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治思想的当代转型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其在当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一思想经过一定的革新和转型,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可以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实现"两个共同"的主题,当前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各项民族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孝经》研究史及文献学的角度 ,对南宋前后的《孝经》研究实况作了扼要考察 ,认为朱熹《孝经刊误》的出现 ,打破了唐末至北宋《孝经》研究的沉寂状态 ,使疑经与编外传成为两大潮流 ,影响了后世近 5 0 0年。并对这种影响作了辩证分析 ,以期校正古今学术界对此书在认识上存在的“过”与“不及”两种偏见。  相似文献   

14.
谈成语入诗     
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考察了四字成语直接入七言诗这一事实。认为成语之所以能够入诗 ,是因为发挥了成语在诗中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试点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及推行中暴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税费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认为在我国已入世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是现实、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侗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侗族人口出现负增长不是人口自然减产,而是人口迁移变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应在特色上下功夫;统筹规范、共建共享、深层开发是该类型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努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价值角度对无罪推定原则进行分析,指出该原则所蕴含的人权保护价值,认为在我国应将其上升为宪法高度,进而加强对我国公民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宪政社会监督政府的应有之义,更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前提之一。本文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基本原则、立法基本范畴、立法技术等层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维吾尔语对音的比较,否定"塔克拉玛干"的含义是"进去出不来"."覩货逻故国"为子虚乌有,"塔克拉玛干"一名并非源于该国.追溯"塔克拉玛干"的历史,肯定"塔克拉玛干"一名的含义是"胡杨树之乡"、"多胡杨树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