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功过是非与历史作用,是藏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松筠(1754—1835,清代蒙古正蓝旗人)论,他从1794年至1798年间,经授工部尚书兼都统,充任驻藏大臣,代表清廷掌管治藏大权,并承清廷草除积弊的谕旨,筹划和主持了一次冲击西藏社会关系中旧秩序、旧传统,给下层群众以一定实际利益的改革。本文拟对松筠的这次改革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制度是清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创新制度之一。驻藏大臣赴藏,在地方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大区联动与密切的民族良性互动等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治理中国西藏地区、稳定西部边疆、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清代笔记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记载了大量有关西藏的史料,既可与《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相互印证,也可补正史之不足笔记中的史料涉及清政府数次用兵西藏、驻藏大臣设置、章嘉呼图克图等内容,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鲜明的国家主权意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为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清代的一系列政策治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清廷治藏的成功经验对解决西藏现实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对于地方官员的设置,内地各省,大致相同,而对于边疆省分,如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则“设官分职,随地异宜”。例如东三省设盛京将军,绥远设都统,新疆设伊犁将军及乌鲁木齐都统统辖全境。复于各地分设领队大臣及参赞大臣,而于西藏则设驻藏大臣和帮办大臣,所属地方官吏和武职人员,亦各有不同。欲研藏史,对于当地设置官员的情况,亦有研究之必要。兹将有清一代,近二百七十年来的驻藏官员的设置和他的职权,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和宁及其《西藏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赋》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宁任驻藏帮办大臣时所作的一篇描写西藏独特地貌与历史文化的地舆大赋,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篇以西藏为题材的赋作。该赋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与方志学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此赋及其作者和宁缺乏研究,至今尚未看到有关的单篇论文,亦无标点注释本流传。对此,本文不揣浅陋,欲对和宁及其《西藏赋》进行初步简要的论述,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驻藏大臣奎焕是升泰的接任者,奎焕在担任驻藏大臣期间,中国内忧外患相继而至,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导致驻藏大臣权利架空,使奎焕的职权未能彻底行使,致使驻藏大臣办事能力低下,直至奎焕离任时都未能解决派人重新勘界和撤换瞻对藏族官员的两件大事。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风雨飘摇的清朝政府始终未放弃向西藏地方派遣驻藏大臣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中心,以书中所收录学人的取舍标准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论,再将其置入其与《国学概论》、《清儒学案》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四部著作所组成的清代学术研究体系中进行考察,从而阐明钱穆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观点演变与其著述体例建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央政府在对西藏地方的财政投入和财务监管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构成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又一方面重要内容,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以档案资料为据,就清廷对西藏的财政支出政策、项目、数量和特点,以及驻藏大臣对西藏地方的财务核查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清实录》、《清国史》、《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以及各种方志等史料,就光绪《江西通志》清代布政使、按察使表错漏史料予以订补,以便为后续对江西布政使、按察使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在《吕氏春秋》研究取得诸多成果的今天,在“《吕氏春秋》研究史”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说,“《吕氏春秋》研究史”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清代是研究《吕氏春秋》的一个高峰,在《吕氏春秋》研究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探讨清代《吕氏春秋》研究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宁办事大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正式设置于雍正三年平定青海蒙古罗布藏丹津反乱之后。清朝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的原因:一是为安辑、管理青海蒙古及藏族(时称"西番"或"番");二是重视当时青海蒙、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西防准噶尔,南护卫藏。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在藏族地区开展的藏俗改良运动,不仅是藏区"新政"的一部分,也是全国"新政"运动的一部分。驻藏大臣借助在藏区"新政"的推行,一方面对西藏旧的政体进行了较大变革,以让西藏地方处于中央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一方面试图让藏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藏族传统社会中的"落后习俗"的改良和广兴教育,实现文化同构,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藏俗改良运动开启了民智,培育了新风,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但由于清王朝自身的腐朽衰落,西藏僧俗上层的抵触,群众基础的薄弱以及对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强大力量和对传统习俗的超稳定性缺乏深刻认知,导致藏俗改良运动失败。这场运动,是驻藏大臣落实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民风民俗改良统一部署工作的一部分,并非驻藏大臣自己设计实施的专门针对藏族地区而采取的措施。在运动过程中,虽然确有一些方法措施显得简单、粗暴,但似乎与"大民族主义"无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4.
与文人学者科举入仕的同时,明清江南诸多工匠通过技术入仕做官,是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与近代技术经济兴起的重要表现.文章在概要介绍余同元教授《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一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就其中“传统工匠技术入仕”等相关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并补充清代史例以探讨江南工匠技术入仕及其对技术经济兴起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邸永君撰著的《清代翰林院制度》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清代翰林院制度的专著。作者对这项曾历时一千余年,对  相似文献   

16.
有泰是清末光绪年间的驻藏大臣,在政治上缺少铁腕般的政治魄力和韬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无计可施,任事态发展,用丧权辱国来定位他的边吏功过一点也不过分。他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被培育出来的,中庸之道是他的处事哲学,明哲保身是他政治生活的底线。在他身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关怀和存史意识,并以其良好的文学素养,为我们留下了近四十万字的《驻藏日记》,客观上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蒙汉满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观其一生,政治上毫无建树,文化生活上却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是清王朝西南边疆重地,清朝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区事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驻藏大臣已难以恢复往日管理西藏的锐气。晚清后期,西藏地区遭受英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西藏也滋生出一股股分裂的潜流,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自身的心智短拙,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晚清变局中驻藏大臣的遭遇及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显示出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通雅》一书的刊刻历经波折,最终由姚文燮完成。姚刻本在清代影响甚大。清代主要书目对《通雅》一书都进行了著录。从清代书目的著录来看在书名、卷数方面大体一致,在归类中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代以来有些书目在著录时将姚文燮与浮山此藏轩并著,这种著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19.
胥洪泉教授的《顾太清词校笺》一书,以可靠的版本作为底本和校本,参证了大量相关文献,校勘精审,注释准确,同时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本书成为研究清代满族词史的重要文献,对进一步深化清代满族词史的整体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刊《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源于1984年创办的《清诗研究》,发表清代诗学研究等论文已有逾20 年的历史,而新时期清代诗学研究自1984年于苏州大学召开的首届清诗国际研讨会算起,也进行了20来年。20来年清代诗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许多不足,需要探讨,以引起注意。为了进一步推动清代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取得更大的成绩,本刊特邀请国内几位对清代诗学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如何推动清代诗学研究深入开展”这一主题,于《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各抒己见,进行一次笔谈,希望能对开创清代诗学研究的新局面有所启发、有所补益;同时也欢迎其他对此问题有见解的专家学者来稿继续进行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