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全球化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这是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有的学者甚至将之看作是一种新“帝国”的形成。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模式提出许多挑战,并开启了传统研究中许多被忽视的领域,特别是全球资本主义运行中资本的空间布展问题,使得空间的生产与规划和资本的权力结构关系日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空间生产问题,探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首先必须直面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以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为指导,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的哲学语境,即马克思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得出空间生产问题正是反思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种种难题所在,由此,基于“空间正义”这一视角对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暗含的假设——一国一货币,即一国货币职能的作用范围与其领土辖区重合,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然而,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分享和货币替代使一国一货币的模式成为特例,这样的假设所得出的结论也令人质疑.因此,一种新的货币研究范式成为必要.货币空间理论以货币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一国一货币)为切入点,探讨货币职能范围与其政治辖区非重合的情形.以此明晰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货币空间范围的改变引起世界经济格局及各国货币政策的嬗变.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关于货币空间问题的零散论述,系统归纳出货币空间理论框架,从涵义、类型、表现及空间效应几方面对货币空间理论予以阐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空间生产问题,探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首先必须直面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以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为指导,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的哲学语境,即马克思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得出空间生产问题正是反思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种种难题所在,由此,基于"空间正义"这一视角对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互依赖和全球化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理论学者广泛使用以概括国际政治总体特征的两个概念 ,而国际合作是两者共同涉及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分析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际合作的理论发展。文章首先对相互依赖和全球化的概念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第三次争论”的背景作一简要梳理 ,这是国际合作理论得以拓展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然后从纵向角度论述这一进程中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 ,这是一个现实和理论双重扩展的过程 ;最后提出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欧盟颁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是数据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基石性立法,推动了全球各国在数据隐私领域的立法趋同化现象,显著影响了国际数据规则的制定。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所展现的欧盟立法域外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美国学者Bradford提出的“布鲁塞尔效应”理论,即从“市场驱动”角度说明欧盟单边立法的域外影响力。但这一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法律现象的真实成因,有必要从社会资本理论等综合视角下对该问题进行法社会学分析,以求全面地理解立法域外影响力是如何形成、传播进而推动国际的立法趋同化,从而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整体性地反思我国新时代的国家立法政策。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资本批判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维度和着力点,空间生产实质是资本主导的社会空间积累过程,因此,随着资本积累方式的转换,资本批判逻辑也必定发生转换。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立足于空间生产资本化批判,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重点考察了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强调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空间革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也蕴涵着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批判理论溯源式研究的学术背景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解读,探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地理学,是扩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资本生产的空间规划与时空辩证法展示的地理学情景,雇佣工人的城市居住空间状况和资本的力量造就的对抗性的城市地理关系,以及基于资本的国际化运动,共产主义革命作为全球性而非地方性存在呈现的空间意蕴,构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地理学的话语主体。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贯穿其间的空间地理学思想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整体形象,尽管它并非是关于空间的一种元理论。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善于在占有和使用包括印刷文化和都市生活公共空间等广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命题,这些命题既采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社会学研究较新的理论视角,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范畴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社会空间理论主要分为四类:场域模式、生产模式、拉近模式和流动模式。这些模式都承认了“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或活动发生及生成的场域”这一前提,此即容器比喻。相比其他模式,布尔迪厄的场域模式则表现出对这一观点的反思,尽管不是很明晰。社会空间构成主要探讨行为体验与社会空间对象之间的意向关联,探讨体验、身体、资本、文化、技术如何呈现和构成社会空间。从实质上看,社会空间是一种多元空间叠加形式:知觉空间、身体空间、资本空间、文化空间与技术空间的叠加形式,其中体验形式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2.
大卫·哈维近年的空间分析多驻足巴黎展开.以都市的现代性重构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哈维给我们揭示了历时态的三种巴黎空间:巴尔扎克的巴黎、奥斯曼的巴黎和列斐伏尔的巴黎.前者可谓自然的空间,以物理空间标界出社会等级.其次是资本的空间,奥斯曼见证了资本如何反客为主,成为巴黎至高无上的第一主人.最后是反叛的空间,诚如列斐伏尔的预言,拆迁、移民、失业,这一切最终都将是城市动乱的根源.这三种巴黎的空间叙述同样具有毋庸置疑共时性的意义,无论对于巴黎这个古典现代性的地标,还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中一切如火如荼抑或不动声色的都市再规划,它未必不是一个形象写真.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首先作为历史性的经济事实存在,科技的工具力量与资本的扩张性所造就的跨国市场体系成为其首要层面。因而“全球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实质是作为经济事实的“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文艺学这一具体的人文学科而言,作为背景和语境,“全球化”在工具意义上,使文艺理论资源的国际性传播与接受成为可能;并在现实问题的理论应对与解决的意义上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视角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文化资本"概念由布尔迪厄提出,将文化资本放置在社会场域中研究。继他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理论不断阐发深化,理论视角更加多样。经济学视角下,思罗斯比将"文化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学,用经济学逻辑解释文化资本。他的研究开辟了文化经济学的学科新方向,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新全球化理论和交往实践唯物主义所特有的空间—历史—社会三维理论思维来审视当代全球空间生产和当代中国空间生产,认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两种空间生产在新全球化时代的互动与融合,它们共同创生了当代中国现实的交往实践场。只有置身这样的交往场中,我们才有可能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分析保持强烈的理论穿透力。  相似文献   

16.
[提要]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进入,思考亚丁景区的多元空间实践背后所蕴藏的并行逻辑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透析稻城亚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进程,其浪漫化、景观化的表征空间生产与地方意义网络呈现出区隔状态,景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但在实际的空间生产中,两重“并行空间”,一是表征空间与实践空间,二是游客空间与本地人文化空间。这两组重并行空间内部并非区隔割裂,而是持续进行着辩证互动。本文认为,亚丁的“并行空间”实践具有丰富的样态,能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建构与话语资源,塑造具有矛盾和张力的新型空间想象,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新兴网络视频平台为自媒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为个人提供了自我呈现的窗口。研究在空间理论视阈下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数字灵工”的文化生产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灵工”借助网络空间、技术、身体等要素进行文化生产实践并开启职业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正陷入受空间权力裹挟、身体过载使用与自主性丧失的文化生产困境中。“数字灵工”也为破除困境做出一定的努力,以争取在商业背景下找到自我表达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采用身体空间为研究视角,并借助空间和身体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从技术、资本和粉丝三重建构力量出发展开对虚拟偶像这个流动可变空间的研究。发现作为身体空间的虚拟偶像肉体上的缺失将导致其与真人的情感连接成迷思;沦为商品的虚拟偶像加速了资本逐利下的同质化生产;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情感连接成骗局,粉丝劳动力成为免费商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经常被想像成一种悬在空中的超然之物,我们被不断地告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动的空间” 正在取代地域的空间,全球一体化似乎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对“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这两种想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以期拓展我们对全球化过程的想像。  相似文献   

20.
空间因素的凸显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质之一。当下,空间概念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人的身体、感觉及日常生活都与空间密切相关。社会空间与权力斗争、支配、控制经常纠葛在一起.从而空间成为后现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域。空间政治理论通过批判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布展,反对任何类似于“启蒙理性”那样的均质、恒定、统一的空间.主张以“空间革命”的形式构建多元的“差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