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龄化程度加剧,失能人数增加,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该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存在参保主体覆盖面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水平高低不等、筹资激励措施缺乏等问题。文章将安徽省参保对象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并将失能人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运用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精算模型中的人口、收入、成本、结果等子模型测算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结果显示,2019年安徽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缴费率为0.14%,城乡居民每年需要缴纳96.77元。结合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与我国筹资机制实践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为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调查江苏省无锡市老年人健康状况、护理需求等情况,初步测算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待遇及支付等。基于研究,初步提出构建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病保险作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最佳结合方式,被誉为是以中国智慧解决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创新途径。大病保险能否稳定持续发展,依赖于大病保险基金能否实现收支当期平衡和中期平衡。H省大病保险制度试运行以来,保障效果显现,明显缓解了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但从长期来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面临着收支失衡的危机。因此,须提升商业保险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构建多渠道的大病保险筹资体系,并加强大病保险基金的动态监管,保证大病保险基金实现基本收支平衡,为大病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营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4.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要大量的护理费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失能老人逐年增多,长期护理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严重缺乏是困扰长期护理保险的瓶颈。疏通筹资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个人和雇主缴费、政府投入及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筹资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能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5.
2020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而实践中29个试点城市在“筹资来源”和“待遇给付范围”方面与基本医疗保险呈现出混同现象,这不仅危害医保基金安全、弱化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质保障功能,而且使参保人受益权边界不清晰。从权利基础、承保风险和功能定位层面来看,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应当作为独立险种。在具体的制度衔接层面,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德国的成熟经验,建议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和合理的筹资水平;打破固有的路径依赖,科学地界定“治疗阶段”和“护理阶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苏省五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先从基金筹集和补偿支付两个方面对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而后分别从静态角度考察了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行对新农合制度的影响和从动态角度测算了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资金需求。研究发现:未来五年内样本地区新农合基金将相继发生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赤字,继续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的办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也无法实现大病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基于此,研究从拓宽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和优化补偿政策两个方面对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各国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失智人员提供经济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风险、护理需求、风险分担、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社会化特征使其更适合采用社会保险模式获得长足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是社会保险范畴的重要险种,是长期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保障功能是长期护理保险的本质功能,由此决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和长期护理服务应该是长期护理体系的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社会领域.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应在明确界定长期护理保险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设计未来体系的主要内容,指导长期护理保险的规范推行.  相似文献   

8.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逐步发展,形成制度框架稳定、覆盖面广、按龄筹资、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对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具有借鉴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结合试点现状与效果,提出进一步优化成都市长护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照护: 概念框架、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指示精神,通过“中国长期照护保障需求”课题的调查研究,得到了10项研究发现:从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人口学特征、经济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看,都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障需求。因此,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险大多表示认可。以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与长期照护服务与筹资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全球化和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下,各国对长期护理劳动力供给需求持续上升,费用也不断上涨,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人员供给却呈现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较低、离职率较高等特征。本文通过比较OECD国家增加长期护理劳动力供给的经验和挑战,得出相关经验启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提供资金保障,增加护理职业吸引力以稳定长期护理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开发长期护理人力资源,使长期护理劳动力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需求评估是连结护理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重要环节,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赔付的依据,而目前在我国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通过访谈等质性调查方法及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德国长期照护保险、日本的介护保险以及韩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中需求评估的实施,对比研究我国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实施办法,探索需求评估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需求评估不能沿用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办法,在现有制度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果对于中等以上收入的老人没有明显的意义,仅仅只是政府发放补贴的工具。最后,从需求评估角度对老年长期照护保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首先,应借鉴残疾人评定的办法,加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规范性结构研究,明确各方责任。其次,解决财务分担及服务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期护理保险是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其以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为宗旨。不同于“失能”这一针对个体权益的单向性概念,护理需求以依赖风险为核心,涵摄了风险的两个面向:护理依赖者与被依赖的家庭成员。长期护理保险旨在预防该风险给护理依赖者及其家庭成员带来的不利后果,其应当作为家庭责任的分担机制而非替代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应以重视与支持家庭为基本理念,充分考虑护理需求在家庭内部获得满足的可能性,为家庭护理提供相应的支持。现阶段,宜将老年人作为制度的主要保障对象,以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为中心提供保障,明确居家护理优先原则,在减轻个人、家庭护理负担的同时,提升家庭承担护理责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发端、架构、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长期护理保险出现最早的国家,是补缺型和自由主义福利护理模式的突出代表,其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介绍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释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制度框架,分别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个维度进行了详尽介绍。研究认为美国是商业护理保险的典型代表,其护理保险体系具有混合型制度特质;此外,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具有多层次、多类型、政府主导托底、公私合作等优势,但仍存在政府财政压力大等问题。在总结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性质、水平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我国尚属首创。从保障政策、筹资机制、成本控制三个维度对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政策设计分析发现,通过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实现了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化"、推动了长期护理服务的"社会化"、促进了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多层次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完善。但该制度仍面临诸多问题,基于青岛实践,我国应该加快发展全国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除国民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带来的长期护理之忧。  相似文献   

15.
宗占红 《调研世界》2023,(12):55-64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等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居家照料与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关系,为发展完善我国老年人居家失能照料服务提供实证研究依据。结果显示,追踪期内失能老年人全因死亡率为70.47%,平均生存时长为2.45年,居家照料特征以子女或配偶照料、轻度失能、有偿照料为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低;轻度失能、有偿照料、照料需求满足均对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抑制作用。建议以满足照料需求为导向,关注弱势失能老年群体,开展照料技能培训,失能预防关口前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失能老年人晚年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23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明确当前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的设计特点、项目分类。研究发现,目前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内涵标准界定不统一,项目清单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服务需求评估、服务匹配和支付标准路径不清晰。国家应明确项目内涵和服务标准,注重预防康复性服务清单遴选,基于失能等级精准匹配服务项目,提高失能老年人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17.
长期护理保险核心问题之辨析:日本介护保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护保险作为日本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项制度措施,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日本介护保险的实践,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地位、方式、责任、主体及服务等核心问题的辨析,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独立的社会保险而非从属险种,强调服务供给而非现金给予,注重共同承担保险费用而非单方面支付,支持引入市场机制的竞争性服务而非政府包揽服务,是一种生活照料与健康照护并重的服务模式。因此,对中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启示是,需要设定科学的护理等级认定流程与内容标准,重视老年人护理的预防服务,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动态平衡,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长效互动机制,多方共同参与护理保险筹资和护理服务递送。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典型代表国家,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护理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研究,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介绍了保险的主要框架,涵盖护理保险的制度责任者、保险对象及保费缴纳、保险支付、资金筹集等内容,总结该制度建立以来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并对其实效性进行分析,归纳该制度的优势与不足。我国应根据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该体系发展模式应以广覆盖、强制性、保障性和互助性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2020年年底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目前已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概念将失能纳入贫困范畴,推动护理救助成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要件。在相对贫困治理中,护理救助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从消除绝对贫困迈向治理相对贫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绝对贫困治理和护理保险试点制度排斥又维持贫困家庭这一矛盾,致使护理救助需求愈发强烈,进而成为相对贫困治理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理应推进护理救助制度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各地先行经验的基础上,厘清护理救助与护理保险的关系,从目标对象、主要内容、递送方式、责任主体等方面合理设计和制定护理救助政策,同时加强护理救助与就业救助等发展型救助制度的衔接联动,切实满足贫困家庭的护理保障和自我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完善绿色保险制度,并以此提高绿色保险的支付意愿和需求,对绿色金融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绿色保险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发现:绿色保险主体之间合作不强、企业投保成本太高、绿色保险和环保意识薄弱、绿色保险信息的不完善、绿色保险法律政策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绿色保险的支付意愿和需求不足.为推进我国绿色保险发展,当前应从绿色保险制度改革入手,建立绿色保险主体的联动机制,降低企业的投保成本,增强绿色保险意识和理念,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绿色保险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