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9.6%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心理疾病的体育调节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对不同体质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优秀组最低,其次是良好组和及格组,不及格组最高;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建议高校体育工作者在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健康引导,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开展在学校体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大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河套大学09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教育的调查分析,认为高校体育教育和锻炼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出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山西省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发现综合幸福感除存在人口学变量,即性别、年级差异外,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正性情绪、友好关系、利他行为方面得分高。这进一步论证了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为提升大学生综合幸福感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把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教育,文章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SWLS)和SCL-90症状量表对重庆市5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516名大学生的SWLS得分和SCL-90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使用《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测量问卷》,对上海8所高校年龄在17~25岁之间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行为喜好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有喜欢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在负向情感、情感平衡、婚姻与恋爱、健康生活方式、抑郁、经济生活状况、社交障碍、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9个因子上都要优于没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献资料,对心理健康的含义,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存在较大的不足,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体育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进行适宜的运动,使大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师范院校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对山西省师四所师范类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体育情感积极,但体育意志力较薄弱,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当前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取向反映了从手段论体育观向目的论体育观的变革。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较大的亲和力,这是改善和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利因素。但缺少活动场地器材、无时间及学生自身缺乏运动技能是制约学生良好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北省8所不同层次的大学2000 名在校学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受测对象中,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达11.3%。在对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评估西安石油大学受普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检测大一到大四学生13154人,采用SPSS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全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1.8%,其中心理障碍的易感群体为女生、贫困生、农村生和多子女家庭的学生,以履大二和大三学生;全校学生UPI心理症状提取出12项因子:自我困惑感、情绪波动性、思维缺乏感、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人际挫折感、社交性回避、强迫性行为、神经性紧张、消化性不适、生活危机感、性心理敏感;这些因子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年级和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中。结论:全校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约2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拟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省3所高校的421名在校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并与体育专业本科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育生的网络成瘾现象均高于文科生和理科生,而文科生又高于理科生;理科生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体育生和文科生,体育生则高于文科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患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早加分析,早做防范和疏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农民生活满意度问卷和世界卫生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和河南两地三类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受其所处的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干预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农村女性生存环境和医疗条件,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好地维护其权益。  相似文献   

16.
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探析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以及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困惑,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结果显示,SCL-90有阳性因子(1个或1个以上的因子呈阳性)的学生人数与无阳性因子的人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2(1)=8.594,P=.003;这两者在家庭氛围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X^2(5)=1.195,P=.000;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有极显著差异,X^2(8)=3.710,P=.000。UPI三类结果的人数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X^2(2)=1.343,P=.511;在家庭氛围上差异显著,X^2(10)=6.309,P=.000;在家庭收入上差异显著,X^2(16)=56.488,P=.000。人际敏感和强迫是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性别、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社会适应问题目前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因贫困而带来的大学生辍学、犯罪和心理异常的比例有增无减,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减少或杜绝以上问题,而且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教育公平。笔者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压力;(2)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且前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体育锻炼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锻炼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有显著性;锻炼次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同时发现,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得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营养相关课程的设置对湛江师范学院在校生膳食营养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学生分为已修营养课程及不修营养课程两组,采用调查表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均表现出乐于接受营养知识、关注自身营养的良好态度.已修营养课程组营养知识及营养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不修营养课程学生(P〈0.05).结论营养课程的设置对湛江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膳食营养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产生有益影响.有必要在学校开设营养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