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广义的住房人权包括对住房的使用权(居住权)和对住房的所有权(房产权),狭义的住房人权仅指居住权。居住权又分为最低水平的居住权和适当适足的住房权。国家实现公民居住权的首要义务是实现"人人有屋住"的最低水平居住权,核心义务是保障人人有适当房屋居住权,长远义务是逐步通过正确政策帮助部分公民实现房产权。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公民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形成侵权赔偿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土地使用权被侵害且造成了经济损失。侵害公民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有来自于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出租合同中的侵权行为,也有来自于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行为,尤其是对“四荒”拍卖过程中的侵害土地使用权行为,必须依法认定侵害土地使用权的侵权责任构成,甄别侵权责任人或单位。构成侵害公民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赔偿,同时还应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是房产权登记行政案件中一类特殊的当事人.90%的房产权登记类行政案件中都会有第三人参加,他们的权益在司法审查中可以用"高风险、低保障"来概括.实践中的数据统计也表明房产权登记行政案件中有接近六成是第三人与被告一起败诉.登记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审查不严、行政诉讼举证规则对第三人不利、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理念根深蒂固等是造成第三人权益容易受损的几个主要原因.保护好第三人的权益,就需要对以下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合法性审查的标准,规定登记机关的实质性审查义务;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有条件地选择第三人递交的证据;完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限制优先购买权;完善不动产错误登记赔偿制度,建立错误登记赔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4.
民法通则颁布以来,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涉及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不断上升。这类案件,问题新、难度大,审判实践向理论提出要求,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既要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又要支持报刊正当合法的舆论监督权,弘扬正气,倡导优良的社会风尚。从当前的审判实践看,这方面需要理论上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着重的是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房屋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房屋所有权、人的生存权和人格权的综合载体。由于法律没有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又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强制拆迁这种严重侵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公民的物权,必须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在救济被拆迁人权益的原有法律基础上,《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房屋拆迁与社会公共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屋拆迁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对私人房屋所有权进行干涉的行为.世界各国对房屋拆迁都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其中的目的性条件为"社会公共利益",只有符合公共利益,拆迁行为才合法.由于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对拆迁的目的性条件规定不明确,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政府滥用拆迁权,侵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因此,我们应确立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目的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涉及农村私有房屋的案件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涉及到农村私有房屋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如何规范农村私有房屋买卖行为以及农村私有房屋的登记和设定抵押等。为保护农民对个人财产行使完整处分权,在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缔约自由的前提下,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建立农村私有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和有条件抵押制度以保护各方利益。实际上,只要法律明确规定房屋购买人必须是自然人身份以及不得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那么农村私有房屋就不会因为所有者的身份变化而轻易引发土地所有权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公民诉讼相关制度的缺失,大量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被侵害的现象不断出现,却没有合法的、有效的救济手段。因此,公民诉讼制度的构建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以按揭①方式购买商品房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一种购房形式。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相关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并未对按揭房屋的权属和增值部分的性质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按揭房产权归属以及增值部分的分割,在离婚时争议颇大。当夫妻未对财产归属进行约定时,应从按揭房产权不同的取得时间入手,针对不同的购房目的,在考虑双方投入比例的基础上,对按揭房屋的权属和房屋的增值部分进行归属认定。因此,有必要在立法层面对于婚前财产协议进行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防疫健康码在加强疫情管理、实现精准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防疫健康码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原则、必要原则、目的限制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以及信息保护原则。防疫健康码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信息泄露以及超出目的使用等风险,应主动积极地加以防范,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国家负有保障民族地区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责任。受教育权目前还不是民事权利,但平等地位的第三人侵害民族地区公民受教育权构成违反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的民事侵权,受害人有权获得民法救济,具体的救济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赔偿、更换监护人等。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的内容,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的成果。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的物权地位,丰富和完善了与私人财产有关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制度,做出了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及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民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极为重要的一种具体人格权,包括身体自由权和精神自由权。侵害公民自由权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国家权力机关的错案侵害人身自由权是我国最典型、最常见的侵害公民自由权的行为。对于侵害公民自由权的行为应按照有关法律条规进行侵害赔偿,触犯刑法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姓名侵权行为认定及赔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以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凡是侵害姓名权权能的行为,都必须认定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构成侵害姓名权的主要要件是:侵害特定公民姓名权的故意、侵害姓名权行为及损害后果的存在。侵害公民姓名权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触犯刑律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环境犯罪被害人维权运动是环境刑法学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它必须符合正当化事由的一般原理,包括正当防卫、自救行为和劳动争议三种类型。作为正当防卫维权运动的合法根据在于保护个人被威胁的重要环境权;作为自救行为维权运动的合法根据在于恢复或补偿个人已经被侵害的重要环境权;作为劳动争议维权运动的合法根据在于通过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重要环境权。  相似文献   

16.
合法的抽象行政行为与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样都可能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这种侵害可不通过具体行政行为而直接造成,且构成相对人的特别损失。如果考虑到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构成违法抽象行政行为赔偿障碍的话,那么对合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补偿则没有这种阻力。  相似文献   

17.
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中对于债权的保护的规定甚少,对于财产权的保护只限于保护所有权是不够的.为惩罚实践中发生的侵害债权的犯罪,应在刑法上增加侵害债权的一些犯罪罪名、罪状和法定刑.  相似文献   

18.
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不可分离,美术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成为著作权领域的特殊问题———美术作品著作权必须面对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我国目前相关著作权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误区,由此导致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侵害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比较发达国家相关著作权立法例,可为我国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购买是我国城镇居民解决生活住房的主要手段,在买卖过程中,如何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至关重要也易生纠纷。房屋所有权登记的公信力以推定正确的效力重在保护善意交易人;在不存在善意第三人的条件下,真实所有人可以通过异议登记、更正登记取消房产证上登记房主的所有权,这在买卖共有房屋以及分期付款买房的交易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法律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保护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必要的。我国现有刑法尚无具体条文规定雇员侵犯私有业主财产行为的刑法处罚,国外用侵占罪、背信罪、盗用罪来保护私有企业的合法财产权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