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友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对校友资源的认识和参与就业指导的意义,分析了校友资源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积极作用,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与支持。从高校角度来讲,有必要搭建校友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对校友创业的现状、创业环境、创业服务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现实诉求,以及创业教育成效等方面开展跟踪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出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就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以及就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这个主题,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提出并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进行了探讨.从提高认识思想到位、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措施得利教育服务到位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校友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利用的资源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某高校西部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原因,提出高校应该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促进高校西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赴西部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构建以大学生主题班会为载体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利用主题班会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活泼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员化、全程化、阶段化的发展方向,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6.
论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五大部分:指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倡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准备观,教育学生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活动,转变大学生错误的、不适应就业需要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切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求的关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university),大学生(Under星;raduate)、家庭(Family)、校友(Schoolfellow)应该各自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并有机地联接起来,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四位一体(uuFs)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残酷的就业形势导致有些毕业生心态失衡,校园中出现恶性竞争、道德滑坡现象。严峻的形势暴露了高校德育工作在学生就业教育方面的困境:理想与实际的矛盾、传统与现实的冲突、说教与实践的脱节等等。因此,高校德育应从丰富德育内容,强化就业教育主题;改进德育方法,重视职业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就业教育责任感等方面入手,走出困境,发挥强有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调查归纳法和实证研判分析法,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从合作教育全新视角讨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探索可行的路径。对于推进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本身也缺乏社会实践的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化现象作为分析依据,通过研究目前大学生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悖逆和矛盾为突破口,提出强化企业作用、发挥校友优势、实施专业预警机制、加强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建议,以实现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理对接。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面临极大考验。因此,以机械类课程为主的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促进教育不断发展。“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面临强大就业压力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内容体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传统的授课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农业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十分必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稳定工作。在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就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各行业之间关联关系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就业的影响,进而研究各行业对不同教育程度就业者的直接和间接吸纳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是吸纳高中及以下,特别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就业者的最主要部门,对高等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吸纳主要体现在间接吸纳路径;吸纳高等教育就业者的最主要的部门是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面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政策制定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积极引导不同教育程度就业者,特别是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行业选择倾向,使之与国家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相协调,并对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的“汉语热”和“汉学热”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其招生院校数量与招生规模都呈逐年 上升趋势。但作为新兴专业,不少院校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实践安排、就业指导等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以第三方高等教 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斯”提供的应届毕业生教学培养、就业质量、毕业去向及校友评价的项目评估报告为依 据,重点分析该专业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完善就业指导的多项路径,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未来的持续性发展提供积极的意 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培养模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的"教师--教材--课堂--应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对女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地变革,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树立新的女大学生培养观念,探索一套新型的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造成这种矛盾的制度、社会原因是脱离市场需求的大规模扩张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机制。为此,必须考虑社会就业机会,调整高等教育本身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同时扩大院校自主权,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校友服务母校的意愿,为校友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合理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校友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自选动作”而非规定动作,是“点”不是“面”,是“锦上添花”,是“帮忙不添乱”。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友“精神资源”库,搭建校院两级平台,开展“沟通把关”和“评估反馈”等工作推动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面临拐点。从就业角度展开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分析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注定牵动和影响就业结构变动,从而引起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供给的多元条件下,社会对高技能职业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的。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亟待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制度创新,开辟新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从一般劳动力要素供给,向高端的知识技能型的职业劳动力要素配置转变。尽快实施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制度,建立新的高端化高职教育体系,应当成为提升结构性就业水平的一个可行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9.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等学校数量与规模、师资力量、经费配置、专业实践以及个人就业愿望和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等是影响高等教育供需的主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个人就业愿望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两大矛盾。通过对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分析发现,高等学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类型比例不协调、师资力量不达标、教育经费投入不充足和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高等学校个人就业愿望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职工安全生产有隐患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健全。解决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路径应适当转变高等学校定位,科学建设教师队伍;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多元开拓经费来源;积极改变就业观念,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