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最终营造公平制度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他们能否真正地融入城市。文中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3个方面来探讨家庭资本如何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显著影响,那些拥有较多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家庭,总是更有可能对流动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反之,则对家庭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纷纷去城市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抚育。通过对湖北省浠水县L村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年妇女抚育角色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带来了农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的转变:祖辈与孙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庭三角"和"跨代的拟核心家庭";祖孙两代关系密切;婆媳关系也有所改善。农村留守老年妇女"二度母亲"角色的再承担,虽然使年轻父母能安心顺利外出务工,但对儿童的养育有消极影响,对此,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民工留守家庭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留守家属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留守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全社会在观念上高度重视,政策上更多支持,措施上有效落实,出路上发挥留守家庭成员自身力量,从而更好地凋动民工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留守家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与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层面的对策研究有待于开发。  相似文献   

6.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家庭作为一个出发点,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随之产生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次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以期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某民工子弟学校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作文这一文本,指出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后果,如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以及失范行为增多等,而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在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城乡社区等方面探讨产生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原因,指出流动儿童所处城市生活空间通过相互叠加的作用,对他们的伤害已经合法化了。  相似文献   

9.
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对照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度等方面有积极的转变,甚至基本达到了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之家"干预模式的可行性说明,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学习、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安全问题四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具体问题探究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得出,现阶段必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同时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需要城乡相关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缺乏正常家庭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诸如生活、安全、道德、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根据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工应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回乡创业、就近就业,认为这样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状况,随机抽取了广州市2所进城农民工学校(被试全部为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和2所广州市区级公办中学共1 4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差异的方向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计划和学习技巧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但在读书笔记和学习毅力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子女。(2)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不同亚群体的学习适应性也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学习技巧和毅力维度外,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男生;初二学生学习适应性优于初一,初三和前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父亲月收入偏低的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来穗生活时间在2~5年的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最好,来穗生活时间在5~10年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差;转学次数为两次以上的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在听课方式、读书笔记和学习技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4.
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第二代农民工通过婚姻市场要价这一"倒逼"的基本路径,从父辈手中索取资源进行结婚、买房,实现小家庭在城镇的立足,并依托父辈的隔代抚养和其他后续资助完成人口和生产的再生产。对于第二代农民工的父辈来说,"续后"的家庭信仰使得他们仍然恪守责任伦理,村庄经济分化所衍生的社会性面子竞争则形塑了村民"虚胖"的生活逻辑,以保证其家庭和子代的延续与生活的体面和尊严,避免沦为社会的底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身体透支大、健康差,心理忧虑多、负担重,婚姻质量差、担忧多,文娱时间少、质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经历如同流动、贫困、创伤等其他童年期经历一样,对个人来说影响深远,无论是对个人成年前的短期影响还是成年后的长期影响,都不可忽视。然而,学界多关注留守经历的短期影响或当期影响,对长期影响的调查研究还很缺乏。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19个城市2 385名80后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童年期留守经历会引发强烈的补偿效应,却不一定产生代际补偿效应,而留守的代际传递效应也未获证实。不过,后两种效应外在的不显著也可能缘于其他因素的遮蔽,或是两种效应反方向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外来人口的重要聚集地——上海青浦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青年农民工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基本特征以及他们所持的成才观、教子观、儿童观和亲子观等重要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和总结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外来人口集中的学校进行入户访谈、教师访谈,确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打工子弟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学习场所,但他们在小学毕业后的升学之路却充满未知,一道道屏障使他们的异地升学举步维艰。本文对打工子弟异地升学面临的来自政府、公办学校、打工学校、家庭、社会的难题做出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基于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585名流动儿童的调查,探讨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城市适应都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4-6年级的290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弹性整体水平不高,心理弹性与心理症状(MTH总分)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情绪调节因素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家庭支持及人际支持.这一研究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