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语写作民族性和本土性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息息相关。自我身份意识的确认 ,是汉语写作能否参与文化大语境交流并获得文化认同的关键。“中国形象”在百年中国现代性历史中的发展充满艰辛和问题 ,中国形象正在被世界重新认识和阐释。在全球化时期 ,汉语写作的意义在于传承和拓展中国精神的文化表达形态 ,亟需在文化创新和精神推进层面向世界展示东方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中,新诗研究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新诗的“合法性”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人文学术研究的话语图景发生急剧变化的状况下,如何突破自1980年代起由当代诗的写作与批评实践引领而在今天日益陈旧的新启蒙主义/审美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诗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76年的集体化写作阶段,1976年到1989年的群体化写作阶段,1989年至今的个体化写作阶段。每一阶段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主题和表达形态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表明,诗歌写作不仅可以见证时代的精神状况,而且可以有效地参与时代的精神建构,其历史演变既受制于具体的文化语境,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诗歌话语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明互鉴理念的深入阐发与实践,国内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甚至极力改变以西方为主导的文明观,文明成为我国当前讨论的核心问题,重写文明史势在必行。重写文明史的首要任务,即要清晰把握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整体文明史著作的编撰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全球问题提供“中国视野”“中国方案”,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传播中国的理论话语。自19世纪英美编撰整体文明史以来,至今已有近百部著作问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总结有所贡献。但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存在诸多问题:早期文明史书写缺失印度、中国等东方文明;极力贬低东方文明或亚洲文明,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幼年期”以衬托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西方与非西方文明失衡,西方文明是主要内容;存在史实错误,认为东方民族非文明的源头;缺乏历史书写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将中国王朝的衰退归结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归结于其不适应西方文明。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即是西方霸权式的文明观始终存在:或大肆宣扬欧洲海外扩张和殖民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或将16世纪以来的时代统称为“西方统治时代”,甚至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完全置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一种新型欧洲中心论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双重张力中,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充满“全球化”与“时代性”的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写作“作为表达的新策略”,既是 90年代的文学品格 ,又是当代文学批评和诗学的理论代码。创作衰变为写作 ,写作被语言耗散。揭示写作的“话语性”特征及其演变 ,是反思当代文坛有效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流散写作的特点,从华裔美国作家的特殊文化身份和写作特点入手,借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的诸多视角,主要探讨了华裔流散作家在双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译者身份、在文化翻译中对"中国形象"误读、改写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东方主义倾向,同时也聚焦中国译者所面临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文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写狼崇狼的出版物,掀起了一股探索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生态文学热潮。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这股狼文化现象,尽管有不少人为夸饰的成分,但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们既定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预示着文学在生态观念的影响下将产生结构性的变化。《怀念狼》和《狼图腾》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对狼文化、狼形象、狼书写所作的探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为文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及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协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存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这些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社会学、文学、写作学、文化学四方面探讨网络文学存在的意义,揭示网络文学的存在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路向的影响,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已经悄悄开始的文学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当代写作学最新科研究成果——“非构思主义”写作哲学思想,对当前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危害性,阐释与“非构思主义”写作哲学思想内涵,并构建了当代写作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6.
时间与叙事--解读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叙事学的手法,分析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中心叙事"和"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以及作者的女性化写作带给英语文学界的崭新意义.作者认为,作品中的"黑人经验",以其异质性的视野和技巧,丰富了当代世界文学创作的画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聂鑫森,器道相谐地创作了大量小小说并以作品中的原乡意识、多样题材、底层关注、闲笔技法,而氤氲出浓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新时期小小说发展中的一个独特存在。考量聂鑫森的小小说创作,可以从一个角度管窥当代小小说的发展概观,并为这一文体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诸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史写作自"重写文学史"浪潮兴起后,就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时间上的近距离,当代文学的历史书写一直存在着变动性乃至对于书写者的挑战性。从当代文学本身的历史、现状出发,并结合已有的文学史写作,进而对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