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移民是各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移民对宗主国来说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几乎伴随了美国建国后的整个历史时期 ,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的中国移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 8世纪 80年代到 1 94 0年 ,这一阶段种族歧视占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 ,从 1 94 5年到 1 96 0年 ,涌现出一批重新审视中国移民的美国学者 ;第三阶段 ,从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美国政府为扩大高科技人才队伍 ,修改移民法 ,使大批华人知识分子涌入美国 ,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户人家从日本移民到了美国,在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西部港市)附近定居下来。在那里,他们开创了一项产业—种植玫瑰,并且,每个星期里,他们有3个早晨要用卡车把玫瑰运到旧金山去销售。还有一户人家也是移民家庭,是从瑞士迁移过来的,和他家是邻居,他们家也销售玫瑰。由于他们两家的玫瑰质地优良、生命力旺盛的缘故,使得他们两家的玫瑰在旧金山的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他们两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就这样,很快40年过去了。在这过去的40年里,这两户人家始终都比邻而居,并且,他们的儿子们也接管了农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从旧大陆移民新大陆的高潮,其中阿根廷是该时期拉美诸国中接受移民最多的国家,在世界排名上也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从1857年至1930年,共有589.634万人进入阿根廷,净移民数为337.5682万人。大规模的移民对阿根廷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有关这次移民运动的论述较少,本文试图分析这一运动的成因和特点,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阿根廷在拉美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这与大量欧洲移民移居阿根廷密切相关、他们为阿根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根廷欧洲移民以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为主,移民移入和移出量都很大,移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移民职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为一个具有众多移民的国家,一向具有研究移居其国内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美国学术界对英国、西欧、中欧、中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及拉丁美州国家的研究事业日益蓬勃发展起来。然而,美国对蒙古的研究起步却较晚。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蒙古移民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苏联和东欧迁居到美国的蒙古移民大约有两千人左右。从内蒙移居于美国的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美国只有一个从内蒙迁居到美国的蒙古族家庭。因此,美国人并非对蒙古移民感兴趣才开始研究蒙古民族的,而是为数不多的美国学者开拓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二十世纪初,美国外交家杰里迈亚·柯丁(Jeremiah Curtin)写了三本有关蒙古历史及文  相似文献   

6.
美藉苗人是美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自 1975年迁入美国后至今 2 5年中 ,他们在教育、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当他们在享受着许多成功经历所带来的喜悦的同时 ,在世纪之初也面临着许多有待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7.
移民是各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移民对宗主国来说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在美国,中国移民几乎伴随了美国建国后的整个历史时期,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的中国移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80年代到1940年,这一阶段种族歧视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从1945年到1960年,涌现出一批重新审视中国移民的美国学者;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扩大高科技人才队伍,修改移民法,使大批华人知识分子涌入美国,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早期华人移民美国的动因,既可从宏观层面,运用推拉理论来分析中国和美国两方面的因素,也可从微观和中观层面,运用新古典主义学派移民理论、新经济学移民理论、网络理论和累积效应理论来考察家庭和侨乡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广东的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移民的推力,而此时美国西部黄金的发现,以及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待遇,是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移民的拉力.从中观层面来看,早期广东移民形成的移民网络和累积效应对此后排华法时期侨乡民众克服各种障碍,源源不断地移入美国创造了中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条件.从微观层面来看,早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移民美国,是他们规避风险,谋求跨国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许多华人移民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品行要求很严,期望他们日后事业有成,帮助家庭发财致富,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然而,在华人移民家庭中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原因是父母为外来移民,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生长,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家中不仅充满任何家庭中常见的父子两代的代际冲突,也充满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本文研究了美国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着重探讨矛盾重重的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父母如何选择轻重缓急的策略,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Our study focuses on the fertility of first-generation female and male Turkish migrants in Germany. To evaluate whether timing effects such as fertility disruption or an interrelation of marriage, migration and childbirth occur, we examine first and second births in the years before and after immigration to Germany. The Turkish sample of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which was conducted in 2006 offers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urkish immigrants as a single immigrant category. We questio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that Turkish immigrants who arrived to Germany after 1973 mainly arrived for family reunification resulting in high birth intensities immediately after immigration.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male and female immigrants have arrived to Germany, we include the combined marriage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couple. We find that first birth probabilities are elevated during the yea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migration. But this effect is not universal among migrants with different marriage and migration histories. It appears that the arrival effect of high birth intensities is particularly high among female immigrants and is evident only among marriage migrants, that is Turks who married a partner who already lived in Germany at the time of the wedding. By contrast, among those who immigrated for family reunification, we do not find such an arrival effect.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描写了华人拉尔夫一家移民美国,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最后成为“典型的美国人”的故事。《典型的美国人》的同化模式就像一杯由“烈性”的美国文化和“调味”的中国文化调制而成的马提尼鸡尾酒,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做人和写作的风格都十分鲜明,其人生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和传奇性,但是也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作为男人的海 明威,同情父亲,讨厌母亲,为了彰显阳刚气质,他热爱打猎和激烈运动,也参加过战争,但母亲的影响却始终无法摆脱;作为作 家的海明威,是美国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创造了记者文风和冰山理论,并于1954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奖,但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历程却是痛苦的;作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海明威,他注重从印第安人与非洲黑人的原始文化中吸取 养料,有着无畏的硬汉精神,但却最终选择了自杀。  相似文献   

14.
苗族的村寨居住权和土地所有权是苗族在迁徙和开拓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历史过程需要借助于苗族古歌所演唱的内容和族群记忆。苗族古歌中的土地问题最重要的是各族群或家族对土地居住权的竞争,随着人口的繁衍,苗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地继承和交换体系。苗族古歌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家族和姻亲网络基础之上的,土地的继承依靠"父亲-儿子"之间的父系传承,而交换体系是一种作为"礼物"的"姑娘田",随女儿进入婆家,又随姑妈之女的还娘头回归舅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苗族原有的土地交换体系,从而出现土地交换的两重性格局,既有作为礼物的土地交换体系,又存在作为财富的土地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方钢管榫卯节点。对由该节点连接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载荷试验,得到梁跨中和端部节点荷载 位移曲线,以及框架不同部位荷载和应变图,分析了试验的结果;并根据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处构件不同截面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方钢管榫卯节点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它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接近。试验表明 :这种新型榫卯节点承载力高,从设计原则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更替导致了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不稳定,台湾成了美国牵制中国的"棋子",美国一再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妨碍中国的统一进程,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正确认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处理好台湾问题,有利于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容闳几乎是一位和中国近代社会前进步伐相始终的爱国人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赴美留学,寻求救国良方。1854年返回祖国后,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支持太平天国革命,参与洋务运动,经过18年努力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派遣。后又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则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本文在探讨容闳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容闳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自贵州本土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杨有赓于20世纪六十年代发现并展开相关研究以来,虽有一批著录整理成果相继问世,但至今仍无统一而行之有效的著录整理规范。本文立足笔者在参与整理校注《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姜于休家藏卷》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对比分析前人著录整理成果,对中国苗族混农林契约文书著录整理的规范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以飨同道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