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右江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始于韦拔群等人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凡是农民运动高涨的地方,也是妇女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右江农民运动为妇女解放开辟了道路。它引导妇女参政议政,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和地位;普及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帮助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右江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是右江农民充分地发动起来,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以"爱党爱国、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为主旨的红色文化深入到了右江广大农村,为红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从而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做好了文化和思想上的准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是较为成功的,对于今天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软件建设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香港曾经是中共南方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在右江革命斗争史上,中共中央与右江党组织之间的主要联系,是通过香港中转完成的。香港在右江革命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右江军民通过音乐手段来推广革命道理,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他们用流行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圩场、会议、学校通过教唱、对歌、演唱、传唱的方式控拆黑暗社会、发动民众,讴歌农民运动及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表达了右江民众热爱党、热爱红军和积极参加革命的朴素情感,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领导右江苏区人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在领导土地革命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方针、政策,为右江苏区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民俗事象之所以能传承下来,依赖于它们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广西右江流域壮族传统寿庆习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凝聚功能、喜庆功能等,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右江流域壮族的诞生仪礼主要包括求子仪礼、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佑子仪礼等四个阶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至今一直为当地壮民所崇尚,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死轮回观、子嗣繁衍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贯彻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原则,贯彻群众路线原则,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百色起义的发动,红七军的建立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离不开党组织成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右江流域壮族婚礼特征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相对稳定而完整的仪式,并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异。审视这一习俗不难发现,其中主要蕴含有趋吉观念、生育观念、道德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镜子在广西右江流域众多民俗事象中,被视为拒鬼辟邪之物.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壮民族崇拜巫、道,进而崇拜巫、道用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较为自由。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婚俗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民族特色,与汉族的婚俗趋于同化,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十分明显,在婚姻缔结原则、婚姻形态和婚姻缔结程序中都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至今仍有其残余形态,对此应加以改造利用,以利于土家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睛隆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的一些乡镇是布依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相对于其他的布依族地区而言比较偏僻,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惯法规范,主要表现为民间纠纷调解制度和婚姻习惯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先秦婚姻制度主要有原始的“群婚制”;经原始的“群婚制”交异的“内婚制”;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古令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粤西哭嫁歌及其音乐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结构主义的核心理论二元对立结构模式,分析粤西的哭嫁习俗及其哭嫁歌,能清晰地看清其面貌。粤西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是“族外抢婚”俗的“遗留物”。哭嫁歌分为主体结构和生态结构两个部分。其主体结构由词——曲构成。哭唱的内容有“哭唱父”、“哭唱母”、“哭唱兄嫂”、“哭唱姐妹”、“哭唱弟弟”、“哭唱叔伯”、“哭唱舅父”、“哭骂媒人”等。哭嫁歌多为羽调式,旋律多下行,节拍自由,有些哭嫁歌每句都带有一个“叹息”式的尾腔,具有生活音调的特点。其生态结构由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甚微,她们的力量弱小,只能通过唱哭嫁歌来与社会抗争,争取自己在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农村婚嫁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婚嫁过程中男女双方权力博弈天平向女方的倾斜使得婚嫁中的男方开始不得不接受女方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而这种婚嫁习俗的变化又反过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城镇化,城市化,还是在原址上的发展,都是深深地打上了婚姻政治的烙印。因此,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究婚姻嫁娶在社会变迁引领中的作用以及其原因,进而寻求有效方式推进农村婚俗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必将有助于社会变迁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