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利用1978—2006年宁夏工业数据,从工业所有制结构、内部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角度分析了宁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确评析了宁夏工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30年来宁夏工业对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存在着工业增长模式粗放、不具有可持续性等严重问题,笔者探索了新形势下宁夏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四川藏区在1957年的民主改革以前,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仅有少数附着于农牧业家庭的手工业.本文主要阐述了四川藏区在推行民主改革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手工业得到的较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藏区工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四川藏区工业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提升藏区工业结构需要发展比较优势工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并且要注意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协调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四川藏区工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四川藏区工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结构以机械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以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为特色,群体产业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陕西的工业优势并没有很好发挥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综合性强的龙头产品。本文论文,陕西工业结构的状况急需发展汽车工业,以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激活陕西工业结构的内在能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工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实现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因为 ,升级能够获取结构效益、协调工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升级才能适应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 ,才能增强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中部地区及全国各省区的相关数据对中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人均工业产值、工业生产结构、工业企业产权结构、工业企业规模等指标与全国其他三大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在全国地位下降,其原因在于“三个乏力”,并对如何扭转中部工业“下降”局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陕西工业结构及制造业内部均出现“逆高度化”趋势的结论.对优化陕西工业结构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明确陕西工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自主创新化、高技术化、产业集群化、布局合理化和政策倾斜化的“五化”理念为指导原则,优化工业结构.最后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优化陕西工业发展的转型路径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深刻理解工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和内涵基础上,如何测度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成为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发展领域共同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未确知评价模型对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提出相应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企业组织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层次偏、企业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提出了县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部地区及全国各省区的相关数据对中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人均工业产值、工业生产结构、工业企业产权结构、工业企业规模等指标与全国其他三大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在全国地位下降,其原因在于“三个乏力”,并对如何扭转中部工业“下降”局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1990—1994年,重庆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结论归纳了重庆工业结构的特点,指出了重庆工业分散、落后、低效的三个问题,重点提出了实施重庆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合理工业结构和实现高级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西部大开发前后十年①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经济总体情况及云南省三次产业作两阶段偏离-份额分析,发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市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而云南省产业结构却未得到有效调整,且其二、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进而严重制约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从省情出发,云南应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东陇海产业带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分析认为,东陇海产业带作为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轴线,对于实现东陇海线地区的“洼地崛起”,培育江苏北部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从东陇海铁路线所经过的地域和行政区域两个层次界定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的地域空间范围。运用统计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农业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工业内部结构协调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等4个角度定量分析东陇海产业带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偏差份额模型对辽宁省朝阳县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县的产业结构素质较差,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较强但波动很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发挥稳定且有竞争力上升趋势。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模型分析优势产业发现,朝阳县的优势产业在第二产业,因而产业政策制定应以壮大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是朝阳县的朝阳产业,存在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产业演进理论分析朝阳县的产业发育还不成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发挥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打造竞争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结合保定实际,论证了现阶段保定市在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并具体分析提出了构建汽车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辽宁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制定辽宁石化工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发展策略,促进辽宁石化工业更好地发展,运用调研数据分析辽宁“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的发展态势,并分析辽宁石化工业涵盖的6个子行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石化工业发展的策略建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产业集中度;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资源型产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1994-2005年,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较大,并与其产出增长较为协调;而且其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明显,加工日益高度化.同时,虽然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其专业化程度和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和高级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增长。同时,西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超过东部,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但是总体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比较缓慢,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突出的早产型特点。目前西部地区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综合过程,它的着眼点和关键在于工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做了科学而精辟的概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但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发展大型工业化、规模经济为主,同时,还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视发展服务业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和加强区域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产业集聚度不高,只有推动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才能提升安徽省产业的竞争力。安徽应重点培植如汽车及其配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群作为主导产业,构造合肥—马芜铜城市群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塑造区域形象,从而加快安徽省产业集群形成,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我省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完善,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优势已充分显现。但仍存在发展观念与意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缺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应通过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加强人才培养等多项措施,实现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