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其学 《东岳论丛》2004,25(5):50-55
消解和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旨趣。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揭露了西方帝国对东方民族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还探讨了东方民族如何反抗这一文化霸权主义行径 ,提出了反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策略。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思殖民 ,这一文化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就决定了后殖民主义所提出的反文化霸权的策略仅仅是在文化领域内的话语、理论抵抗 ,这些策略包括 :杂交性、模拟、女权理论和少数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失去了固有的涵义,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边界正在被消解,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加剧,国家文化主权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文化帝国主义在本质上与文化霸权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它以否定和排斥"他者"为前提,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者",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他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威胁.中国借鉴了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确立了建设"文化大国"的国家总体战略与相应的国家文化战略配套系统,力争在文化原创能力、文化综合国力和国家文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最终建设世界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后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唤醒了人们对西方“软霸权”的警觉,使国人意识到,在这个凭强力生存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和游戏规则背后,有比“硬霸权”更严重的私利和霸权,我们不要用玫瑰色彩去想象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霸权主义的研讨起了警世钟的作用。不过在如何看待霸权主义的问题上,目前的讨论似乎又陷入自“维新”到“五四”思想家们曾经绕过的一个怪圈:从深感中国落后,向西方寻求真理开始,到发现西方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只有“霸道”没有“王道”(或只有“兽道”没有“人道…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分析——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俊 《社会科学》2003,(3):120-124
文化全球化是个客观的事实 ,其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更多地体现为民族文化的维护与发展 ,区域文化利益感的加强和全球文化共识形成。同时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文化全球化加强了文化的扩展与自主 ,但是 ,它代替不了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扩展中的霸权主义实质就是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对网络高技术占有的绝对垄断地位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使互联网上的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霸权语言与文化的渗透正在悄然进行。本文主要分析语言霸权与网络文化的影响,指出面对冲击与渗透,融会中西文化的优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朱猷武 《理论界》2004,(6):69-70
近年来,文化霸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已认识到:单纯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化霸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力图从民族特性、文化心理、经济、军事基础、国际局势的变化等方面入手,揭示文化霸权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丁与帝国》是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断的缩影.其间,赛义德不仅赤裸裸地抖出了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实质——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动摇了帝国主义领域中经济独断论的局面.赛义德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赛义德用对位阅读的方法考察西方文化,发现了“地理、空间视角”、“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特指名称的“表意力量”.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欧洲文化与帝国主义互为影响的事实,呈现了帝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互存共栖.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梳理了萨义德的思想历程 ,提出从《东方学》到《文化与帝国主义》 ,萨义德走向了比较彻底的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 ,可以视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实践 ;后殖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之间的互文式阅读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殖民主义及其话语形式。  相似文献   

9.
民族自决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这项原则对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保证民族国家独立权利的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21世纪初叶前后被冠以民族自决的新国家的产生引起了学界在国际法理论层面上对民族自决原则、新国家建立和国家主权等问题的深思和反省。在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这个民族必须是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并正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民族。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一个民族通过行使民族自决权组建了民族独立国家,或与其他民族、国家联合组成国家,则该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上升为国家主权,此时如果该民族再主张民族自决则是对国家主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指手画脚,认识新世纪美国的霸权主义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际多极化格局的发展,美国霸权主义必将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和平力量的反对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非殖民化思想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不同 ,赛义德强调“宏大叙事”并未过时 ,“解放政治”在文化霸权主义的语境下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赛义德把东方民族的非殖民化诉诸文化抵抗和民族主义等形式。本文对非殖民化中的文化抵抗和民族主义及其关系作了较详尽地阐述 ,以进一步深化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看, 后殖民主义接过后现代主义的衣钵, 反思现代性, 但又转换了反思的视角,从文化角度解读现代性中的殖民主义, 解构东方学和文化霸权主义, 从而把反思现代性这个始于西方的问题转变为全球性的东西方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问题构成看, 后殖民主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域, 即东方与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殖民关系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本文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 探讨后殖民主义的实质、特征及其局限, 以期深化我们对后殖民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兴起,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首当其冲的要属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较为详尽的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象,无情的批判了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研究一切社会文本和文化文本,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文化安全,其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转移等现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维护好自己的文化安全,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15.
陈薇 《理论界》2013,(1):158-160
冷战的结束奠定了一超多强的势力格局。基于对政治观念、文化外交等软实力对改变世界格局作用的认识,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纷纷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通过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大肆向殖民地国家宣扬和扩散,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批判话语之一,批判的锋芒直指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外交"政策。深处全球化进程之中的中国,维护文化安全,既是应然更是必须,它不仅关系到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与否,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助推器。居安思危,从容面对,才是我们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加拿大学者麦克菲尔提出的“电子殖民主义”为理论框架,在文化帝国主义语境下,对“电子殖民”理论进行追根溯源.通过对“电子殖民”与全球“美国化”以及资本一体化两方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电子殖民”现象,剖析了美国作为媒介巨头,如何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殖民从而掌控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和自由流通消费以攫取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事实,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帝国的媒介殖民之道.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泰比》看似作者在批判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土著岛国实施的侵略行径和霸权行为,批判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并描述了泰比山谷善良质朴的土著岛民在美丽怡人的大自然中安享太平的生活画面,实则反映出了作者本人内心中的殖民主义文化意识,其主要表现在白人种族的主体意识,低劣的土著文化和白人殖民主义心理,说明了麦氏的种族身份、文化背景和美国当时天定命运说对其思想意识和政治主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与国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安全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充分发挥网络、语言、文字的功能,反击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安全危机缘起于清代中期以后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中国文化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丧失,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威胁和文化侵略.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中国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对传统认知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安全的现实威胁.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的悖论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倡多元文化的初衰无疑是反对一极化、一体化和中心霸权主义.有悖于提倡者初衰的是,多元文化的提倡也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落后的甚至低级趣味的文化思想和凌驾于民主之上的权威政治思想提供了合法化的借口.在很大程度上,多元文化也被广泛地、有意识地被误读为"文化平均主义".在"宏观多元文化"层次上的边缘弱势却在另一"微观多元文化"层次上变成了中心和霸权主义.在"微观多元文化"层次上新形成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只在自己以上的层面即"宏观多元文化"层上大讲多元性,而在自己以下的层面即"微观多元文化"层大讲统一性,把文化的多元性力图阻止到自身而止而不愿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