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光复后台湾教育的去殖民化、台湾与大陆教育的迅速整合、自由主义教育初露端倪等层面的探讨,论述了这一时期台湾教育转型是台湾教育总体转型的初始形态.在这一初始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印证,都获得了合乎理性的充分发展,这对日后台湾发生的多次教育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5年,阔别五十年的台湾重归祖国之后,国民政府随即在当地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去殖民化"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举措。这一过程本是现代民族国家在收复的故土上行使自己主权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事实上也受到了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理解。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不免存在一些可议处,但在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后遗症,恢复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其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惟近三十年来,缘时移势迁,对此历史事件特别是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环节,诸如日据时期的殖民文化、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及两蒋主政时期官方极力提倡传统文化的认识或评价,歧见日出。因此,征诸史迹,进一步梳理和澄清其过程,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作反思,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就要强化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意识,避免外语教育中的自我殖民化倾向;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传媒作用,开展全民先进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蒋嵘涛 《云梦学刊》2004,25(2):91-93
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同时,教育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拟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崇尚“人治”、“德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教育目标着力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培养;在当今,文化的多元性和全球相互影响,大学教育初步形成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迈进中教育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汉语语言文化之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西方英语语言文化的强势殖民渗透,汉语语言文化日渐欧化、殖民化。中国语言文化面临被边缘化、被殖民化甚至是被抛弃之危险。论文着重探讨如何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汉语语言文化的反渗透,解殖民化运动,以推广和弘扬大中华文化之精髓,确立汉语语言文化屹立世界语言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6.
"政教合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塑建和培育,使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过程中始终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内核.研究和分析它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魁北克省在北美英语文化圈包围中成功地保持其法语文化认同,一方面通过制定语言立法坚韧地保护法语纯洁性,对我国在抵制"英语热"的席卷中头脑清醒地发展文化产业启发很大;另一方面,魁省与北美文化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今天,魁省的"去殖民化"存在诸多限制因素,这对台独分子的"去中国化"的叫嚣无疑敲了一次警钟.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大学社会职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此引发了对大学社会职能的探讨。立足于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对当前有代表性的大学社会职能观进行分析,当今条件下的大学应当具有如下社会职能:大学应成为社会的先导,大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是其主要表征;大学应担负起对社会的审视与批判功能;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阳海音 《兰州学刊》2006,3(1):29-31,4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理性区分为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他们局限于意识哲学,将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诊断为“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哈贝马斯实现了从意识哲学范式向交往理性范式的转变,他提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社会模型,认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病症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且“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可以用交往理性来拯救的。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研究型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也是考察大学学术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大学的学术文化是不自觉的,而它却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基本内涵,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各种思潮和理想,体现着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和大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术趣味和学术人格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大学面貌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失落;社会生活方式,理论界、文艺界,"文化殖民主义"倾向严重;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后,威胁着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坚持"和而不同",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现象;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模式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教育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所以说,借鉴传统文化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福友 《学术界》2002,(4):154-158
殖民化是一个政治学术语 ,能否用在文化领域值得探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对内面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种文明阶段间相互交织和融合的现实背景 ,对外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语言以及大学模式的冲击 ,这种特殊的境遇使我国大学面临着转型时期的特殊挑战。我国大学对此作出了有意识的积极适应 ,保持并发展着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怕“文化殖民”而使得我们自己的大学不敢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先进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语言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中看似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其内部的肌理却早已被部分殖民。翻译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其语言是最先被殖民的汉语,带动并影响了中国文学语言的殖民化走向。与此同时,很多清醒的中国人发出了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呼声,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文化对汉语的进一步殖民。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学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殖民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民族化建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梁剑宏 《云梦学刊》2012,33(5):121-124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在于人文精神在文化生态中的缺失。所以,今天谈论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归的主要途径是解构对人文学科的人文性限制,使人文回归实践本性;解构对科学教育的技术化规限,使科学重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回归将使大学教育重新高扬人的价值,追求自由的精神,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16.
陈思  官华 《南方论刊》2023,(7):101-103+109
高校校史文化是高校历史与文化的结合,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出的精神内核及其全部外在表现,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开放大学系统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完全一致,并且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史文化,完全可以成为开放大学开展思政教育的专有素材。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为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大学系统应尝试构建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机制,拓展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从而加教育过程的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推动开放大学系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人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三个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是一个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受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影响的双向殖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的教育过程中的融入困难成为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有着深刻的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原因.为此,应从城市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完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多元文化整合、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主动融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等多个层面入手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入问题,促进其在城市教育中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应做到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把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译论突破了传统的纯语言转换之文本中心主义,更加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隐匿在译本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不对称的权力差异成为后殖民译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在数量、写作和文本选择等方面影响着后殖民文本的翻译。基于此,在历史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上,强势文化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归化为主,弱势文化解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话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不断提高本族文化机体的适应性,对本族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