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是宗教与艺术混合的产物.傩长期以来根植于贵州广大农村地区,其发展经历了从“悦神”的傩祭到“娱人”的傩戏的转变,反映出贵州地域文化艺术受中原文化、荆楚巫文化的深刻影响.透过弥漫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贵州傩戏艺术,可以窥视到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荤:傩坛不坠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荤现象印证了发民祭祀过程中崇拜生殖的事实,体现着先民以蕃衍生殖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观念。傩戏自然也是中国生殖崇拜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辰州傩文化艺术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古俗,三百年前就已经相当盛行,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辰州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湘西门户沅陵县境内的七甲坪乡犹存.辰州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拟从文化生态视野对沅陵辰州傩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以便这门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中日傩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nuó)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由傩祭发展为傩舞、傩戏,融进了佛、道文化和民间游艺成分,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年节、祭祀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日本古典艺能之代表———能乐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傩,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辞海》里说:它是一种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或神鬼的仪式舞蹈,并把它归类为:“祭祀舞蹈”或“面具舞蹈”(因它的特点是戴面具表演)。据考,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源于原始社会对图腾的崇拜,大约在商周时期就有表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的形态只是一种为了驱疫逐鬼的祭祀仪式;后来祭祀者或因兴奋,或为娱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一、分布与源流江苏的傩戏主要分布于苏南的苏州、常州和苏北的六合、扬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区。苏南的傩戏在明清时是非常活跃的。嘉靖《江阴县志·风俗记第三》云:“二十四日……丐者二人傩于市,花面杂裳扮傩翁傩母,偶而逐。”明初长洲高启的《里巫行》诗云:“里人有病不饮药,神君  相似文献   

8.
巴蜀傩戏中的少数民族神祗李绍明傩,原系我国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源于巫术。如《吕氏春秋·季冬》说:“命有司祭大傩。”高诱注称:“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要跳一种舞蹈,谓之傩舞,舞...  相似文献   

9.
湛江傩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湛江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均涉及到舞蹈、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基于粤西乡间的丰富艺术调研,试从湛江傩服饰视角,探析湛江傩服饰的艺术特征、制作工艺及颜色,并做出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0.
“儿郎伟”与“军傩”及其他吴尔泰,吴炼“军傩”是当代中国某些傩文化研究者,对某些傩文化现象的命名。它几乎囊括了所有涉及军功武事的傩文化现象,甚至只要涉及武事的面具文化,也统统一例论之,概莫能外。以至时下在当代傩戏、傩舞的溯源研究中,“军傩”几乎独据其...  相似文献   

11.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安傩戏的发现,改写了"江北无傩"的断言。它的存在形态展示了中原傩的存留和发展情况,为研究中原傩的本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范本。本文即以"大傩"的视野,把武安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傩文化,研究武安傩在思想内容、傩仪和傩戏层面上的具体存留特征,探寻中原傩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赣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萍  章军华 《东岳论丛》2006,27(1):127-129
江西境内现今仍保留有演傩的地市主要是抚州、萍乡、上饶、宜春、赣州等区域,就此五地市的傩俗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田园调查情况而言,各地市关于演傩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赣傩的传说起源最早在西汉,最晚在清代。就现存资料与赣傩演制观照中国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等来看,赣傩最早的源头只能推算到南宋末年的抚州市南丰县刘镗作的《观傩》诗。从赣傩起源与演变历程可以看出,赣傩的发展轨迹,正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戏剧起源与异化的发展史。从宋末元初的赣傩祭戏,可以看出中国戏剧从傩向戏过渡的痕迹,以及傩祭戏已经成为宋元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至近现代的傩的发展,恰巧又注释了傩向戏剧慢慢演化的过程细节,并出现傩痕迹在逐步淡化、戏剧成份正逐步加重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高梧 《天府新论》2020,(5):封二-封三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具有较完备戏剧要素的剧种,起源早、流行区域较广、地域特色鲜明,被誉为“戏剧活化石”。马鸣阳戏为阳戏之一种,流传于梓潼及周边区域。2009年,马鸣阳戏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县板底乡倮戛村、板底村以及腊寨乡达发村等地,传承着一种傩的活动——“撮寸己”(按当地彝语之音译)。“撮寸己”的活动内容,概括述之,是由戴面具的五个人物角色:阿布莫(老爷爷一千二百岁)、阿达母(老婆婆,一千二百岁)、麻洪姆(苗族老人,一千岁)、亨布(汉族老人,八百岁)、阿戛(小孩)出场,场外有惹戛布(山林老人),表演祭祖,扫寨、祈年等农事活动和宗教生活内容。(?)据“撮寸己”的整个情况来看,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傩活动,并且其中已具有相当的戏剧因素,可归属于傩戏范围。“撮寸己”有其独自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具有宝贵的文化学意义,确实应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贵池乡傩,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久已闻名天下。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贵池乡傩点燃了贵池山乡的一片火爆,狂欢。生活在贵池城里的我,年年渴望正月初去乡下看傩戏。今年正月十五,我亲临了仰慕已久的青山庙会。  相似文献   

18.
41 贵池乡傩     
《中文信息》2007,(12):68-70
乡傩的历史悠久。流传在佛教圣地九华山西北麓贵池境内方圆百余里偏僻山区民间的戏曲就是“乡人傩”,俗称“乡傩”。贵池乡傩的辉煌,始于对梁昭明太子萧统神像的祭祀活动。相会萧统曾在五代南梁天监年间(502-519)来到封为“内郡”宣城之石城县(今贵池市),编篡文选、赈济灾民,深得百姓爱戴,成为当地人民心目中“御灾捍患”的保护神。所以,延续至今的每年春节过后,乡民们便进隆重的傩仪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任伟 《学术界》2015,(2):159-170
从傩文化发展史来看,由古傩到今傩显然经过了一个泛化的过程,这种泛化包括时间的泛化、空间的泛化和鬼神的泛化,从而打破了宫廷傩礼程式化的范式,拓展了傩文化的主题,使这种在鬼神信仰观念主导下的文化活动,由礼到俗,随着地域的扩大,和地方民俗交织融合,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傩的"泛化"影响到戏剧文化的产生并反过来受到日臻成熟的戏剧文化影响而产生了傩戏。正是这种泛化,使得傩文化由于民众的参与、民间艺人的创造而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濡养得以延续至今而不致消亡。  相似文献   

20.
戏剧的原型探讨研究实际上是比较文学范畴中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研究。通过这种讨论,可以显示不同文学、不同文化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意蕴和普遍意义。本文以少数民族寺院傩戏为对象着重从“原初戏剧”的表现形态上去分析戏剧的原型特点、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