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P+V1+V2+他"格式中"他"的句内回指情况证明,对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而言,管辖范围不能规定为必须包含有形的"可及主语","他"的回指并不需要隔一个有形的非约束NP才能找到先行语.划定管辖范围不能解决回指问题.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形式语法的次范畴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内回指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3.
王庆 《兰州学刊》2009,(8):8-11
汉译佛经文献中,“V+于+O”结构非常普遍,即在及物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加“于”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早期译经师对上古汉语中固有“V+于+O”结构的模仿,或者是对这种结构的误读所致,这都可能导源于早期译师们对汉语的不太熟练的掌握。后世的佛经译师或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这种句式,客观上推广了这种句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V进NP里”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V进NP里"格式是一种空间概念结构.本文运用形式和意义、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做具体、详细的分析,探讨"V进NP里"格式的四个构件"进"、"里"和"V"、"NP"的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V得/不C"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能性"意义的结构之一。通过讨论"V得/不C"结构中"V"的特点,认为能够进入到"V得/不C"结构的动词多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具有比较突出的[+行为]语义特征;能够进入到"V得/不C"结构中的形容词数量不多,一般进入"V得/不C"结构的形容词都具有比较突出的[+状态]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司罗红 《兰州学刊》2010,(7):160-163
文章主要研究了“V+了+NP”祈使格式,指出现代汉语祈使句中的动词与“了”并不完全排斥。能进入“V+了+NP”格式表示祈使的动词具有致使的语义特征;“了”有表示客体脱离,客体消失和动作完成的意义,相当于一个结果补语;名词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格式构成的祈使句表示的意义是强调动作对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说V就V"的表达功能及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V就V"格式蕴含着复句的语义关系,最基本的语义关系表现在说话者对动作或事件从产生到结束这一过程的认识上将距离故意缩短.这具体表现在事件的连贯性、动作的迅速性以及行为的惯常性三个方面.它在表达事件或状态的发生序列时,主观评述性很高."说V就V"格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伴随着词义的虚化,分界的消失,结构的重组而逐渐固化下来的,行域、知域、言域这三种概念域都存在于这一格式中.  相似文献   

8.
朝鲜语的“V+ ”结构与汉语的“V+下来”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现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条件及其规律,并指出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与否跟其中的动词V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该X就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表现形式,表达"某个动作或结果在产生的条件具备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自然按照事物或事件发展或存在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格式含义。格式对进入其中的X具有压制性,体现在X的限制和选择上,包括动词、形容词、代词、叹词、名词和短语等语法单位。其构成形式主要体现在变项X1与X2语形相同、相交、相异三种类型,语用功能主要体现为主观评价、凸显焦点、增强语气和篇章衔接。  相似文献   

11.
动相补语"到"早在宋代公文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到元代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到"多见于公文类文献,少见于白话类文献,但两类文献中可搭配动词的语义类有差异;明清时期,动相补语"到"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状态,清代之后又迅速发展,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这一使用发展特点与近代汉语时期"V得(O)"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到"和"得"前可搭配动词一致性较高,两者有发展上的共性,但从形式标准来看,与"得"相比,"到"始终没有发展出动态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1):52-59
"V1+着+V2"格式是一个复杂结构,可分析成四种类型:偏正结构、连动结构、动宾结构和递系结构。其中偏正结构最多,动宾结构次之,连动结构再次,递系结构最少。结构划分分歧极大,方式序列能否构成连动结构是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时序原则是连动结构的结构原则,即满足时序原则的方式序列可以作为连动结构处理。但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语言焦点也会对语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四个结构之间存在很多交叉部分,必须结合语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李永 《齐鲁学刊》2006,(3):85-88
在基于文本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敦煌变文具有重要的语言史料学价值。仅从语法方面来看,它基本反映了唐五代这一汉语重要创新时期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由语法化所引起的某些结构关系的调整以及由此生成的新兴语法格式,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如具有时体标记的述宾结构、以光杆动词收尾的处置式以及早期的尝试态句法形式等。这些新的语言因素在汉语史上经过了不断调整和优化,成为现代汉语同类结构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不少方言词汇、古语词汇、口语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按照"音从主人"的方式标注拼音。这些非普通话词汇及其注音在语言实践中很容易误读,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词典应尽量少收录这些非普通话词汇,尤其是拼音标注不宜采用"音从主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格式合同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又称标准合同、定式合同等;英美法上称之为标准条款或标准合同;德国法上的对应词是一般条款或者一般交易条款;法国法称之为附和合同;在日本则称其为普通条款.我国<合同法>用了"格式条款"一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使用了"格式合同"一词.格式合同是指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以事先拟定的格式条款作为合同的全部或主要内容,而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相似文献   

16.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 在 N(L)"逐渐取代了"V 著(着) 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 著(着) 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7.
将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视为主谓结构,这是说不通的。"数词+量词+之+名词"格式出现在"数词+量词+名词"式之后,用例也很少,是"数词+量词+之+名词"式的变异形式,而不是源头,"数词+量词+名词"格式的源头是"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跟英语和日语等语言要在"数词+量词"与"名词"之间添加助词不同,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格式中一般不含"之"字,因为它是在"名词+数词+量词"格式的省略转化形式——"量词+名词"式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不是在"数词+量词"的基础上添加"名词"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却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9.
宾语前置结构"O之V"和"O是V"是孔子常用的倒装结构,据此可为16.12章的阙文及说话人身份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合情合理的解释。通过对这两种倒装结构用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语法分析、比较,可以证明以下问题:16.1章的"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都是倒装结构;1.15和16.12章的"其斯之谓与"是偏正结构而非主谓结构,"其"是作状语的副词。  相似文献   

20.
谈谈普通话词汇的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它是通过旧质要素逐渐消亡,新质要素不断产生而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同样受此规律的制约。这就是说,普通话在发展中要吸收新生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某些方言词,以及外来词语中的积极成分。我们要想学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使大部分人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除语音和语法外,更为重要的是做好词汇的规范工作。词汇规范就是要确定和推行普通话词汇的标准,使汉语词汇的发展合乎规范。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后,明确了普通话词汇的标准,即:“以北方话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