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安平在抗战期间曾任教于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前后时间长达4年半之久。对于他的这段经历,学界所知甚少,细节就更无从谈起了。根据新发现的四封廖世承院长给储安平的电文和1945年4、5月间储安平与校方往还的两封书信.可将储安平任教国师的时间圈定在1940年11月至1945年4月之间,而他出任桂林《力报》主笔则在1944年寒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第二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储安平在1946年9月创办的《观察》周刊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上自由主义报刊的典范《。观察》秉承"民主、进步、自由、理性"的宗旨,体现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堪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镇"。但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新闻思想史上鲜见对储安平及其主办的《观察》周刊的研究,少有的研究也缺乏正确的评价。本文从《观察》周刊入手,对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进行了评析,充分肯定了储安平追求自由主义的新闻理想和实践活动,也试图指出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闻史上,国民党党报虽然伴随当时国民党的失败而最终走向终结,但其重要的历史地住却不容忽视。其中,《中央日报》作为当时最接近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的国民党党报则显得更为典型。本文即通过对国民党为何创办党报、由《中央日报》所体现出的宣传策略的转变,以及抗战时期国民党报人如何对《中央日报》进行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当时“政党、政权、党报”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型综合时事评论类周刊《满洲评论》,是反映伪满时期社会文化动向的重要刊物。其中相关伪满文学与艺术的报道评论文章,从创刊伊始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并延续至该刊终结。主持刊物文艺栏目的山口慎一,是伪满文坛知名的文学译著者。他号召了田口稔、青木实等伪满日本文人为刊物撰写文艺评论。《满洲评论》中的文艺报道,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伪满文坛的动向。可以认为,《满洲评论》与伪满文坛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而刊物的文艺栏目则是维系此种联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储安平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编辑和新闻出版家,施蛰存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卓有成就的编辑。储安平主编的多时事政治刊物,施蛰存主编的是文学艺术刊物。储安平“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使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说话的地方”,施蛰存努力“要《现代》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大集合”,他们都企图通过编辑工作成就一份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思想理想。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人性论”者。他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的党员,“新月派”的首领,曾以秋郎的笔名主撰过《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当过青岛大学图书馆的主任。后来,留学美国,是美国哈佛大学白璧德教授的门徒。一九二七年前后回国,一方面当教授,一方面打着“新月”的旗帜,走进了中国文坛。一九三八年梁实秋曾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平明》,大肆散布“文学与抗战无关”的谬论。一九四九年人民武装力量把蒋介石反动集团赶到了台  相似文献   

7.
创办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其极具特色的各种副刊亦为人所津津乐道。总体而言,《大公报》副刊种类繁多,有针对“识字不深”读者的综合性副刊,也有传播特定领域知识的专门性副刊,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其中,专门性副刊的分支——学术性副刊是《大公报》系列副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知识分子媒介实践的重要园地,兴盛数年后却与受众的诉求逐渐背离,最终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   

8.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的抗日宣传报道虽然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但是在宣传策略和技巧上表现各异,舆论宣传效果多有不同。《新华日报》评论的内容以团结抗战、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心;《大公报》关注经济,关注民间,有其鲜明特色;《中央日报》的国际评论琳琅满目,较有深度和价值。“三报”对两场战争的宣传是一个历史性“褶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对未来的历史走向起着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肇论》作为文本案例,探讨了晋宋年间中国佛学的创造从集中于法性到集中于佛性的转变问题。作为中国法性学说的发展高峰,《肇论》在中国佛学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肇论》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发现从法性学说到佛性学说的转变,或者说晋宋之际从般若学到涅学的转变,在《肇论》之中已经埋下了伏笔,这种转变呈现了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此种转向也对中国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体诗"的僵化和"新体诗"的不确定性,使得诗歌成了当时中国文坛新旧交锋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大公报·文学副刊>对传统诗歌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诗学批评上,对传统诗学进行了现代阐释;提出了"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主张,强调浪漫情感与古典艺术的完美融合,对诗歌音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诗韵是诗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革新的一个典范和旗帜。孤岛时期,王任叔主编时期《自由谈》实现了以“不违背民族国家的利益”宣传抗战救国;胡山源主编时期《自由谈》在贯彻抗战精神上有明确的意识,在传播风格上具有温和性;黄嘉音主编时期《自由谈》转向关注“社会与人生”,提供知识与趣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当时朝鲜知识文人和统治者对《四库全书》的不同认识和看法以及李朝后期文学创作和文体的变革,揭示《四库全书》给朝鲜文坛带来的巨大影响:当时朝鲜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统一文学思想,提倡使用纯正文古文体,但这一主张遭致朝鲜文人的反对和抵制。  相似文献   

16.
用选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理论传播方式。晚明竟陵派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得力于他们的文学选集《诗归》对其文学主张和流派创作风格的传播,因此,以《诗归》的选择标准、选择理念及评点为依据,系统阐述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性灵说,即灵而厚的创作要求,以达到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派别的目的,从而也说明了竟陵派之所以能在晚明文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初文人方象瑛曾为避寇乱携家侨居杭州,期间所作诗集《萍留草》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与西陵文人的诗文酬唱等,尤其是思古堂雅集、斐园宴集,更是清初杭州文坛的一抹亮色。侨居杭州对于方象瑛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其诗名更著,“方毛”并称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促使方象瑛的诗歌风格发生转变,也呈现出清初杭州文坛的丰富面貌。  相似文献   

18.
1234年窝阔台灭金统一北方,1271年改国号为元。处于元代初期的北方文坛承袭金代遗风,受元好问影响深厚,将清新豪放、雄浑刚健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尊崇此种思想的文人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即"北宗文派",张之翰即为其一。他与其他北方文人的交往为促进北风南下、南北融合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晨报副刊》与周作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可分为为新文学运动摇旗呐喊的文艺批评、谈天说地的小品散文以及对国外作家作品的翻译介绍三大类。周作人与《晨报副刊》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林琴南发表武侠题材文言短篇系列小说《技击余闻》后,钱基博仿其体例,撰写《技击余闻补》,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钱基博仿写有"文人争名"之嫌,文章认为钱主观上是"逞强好胜",客观上"补其阙略",钱林之争反映了古代文人固执性格的趋同与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