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除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根本原因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这就是原始人类生殖观念的变化。文章以大量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发现和研究资料,详尽地论述了母系社会随着女性崇拜的生殖观念向男性崇拜的生殖观念的变化,而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了一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自己性别并产生对抗的名词,“男权社会”。然而,本文所用的“男权社会”并非人们所想像的男性绝对掌权的社会,它所要剖析的是从父系社会开始就形成的,并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影响包括痛苦的影响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西方两位实权在握的参政妇女对决策和发动现代战争的作用,深刻反思了在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孕育出来的女性参政。提出参政妇女要关注妇女命运才是真正意义的妇女参政;并提出在现阶段,为了改变妇女的整体命运,追寻平等的理想,妇女运动为妇女争取普遍的权利比为少数不能关注妇女命运的女性争取权力更具实际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总是处于依附男性的境地,这在女性主义觉醒的今天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或罪恶或神经质或疯狂极端,因此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是反女性的,可是细观奥尼尔的剧作,读者和观众不难发现他对女性的细腻关怀。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入手,对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主人公爱碧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觉展示奥尼尔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并给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现代解读。这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5.
台湾怀乡思亲小说出自从大陆迁台的女作家之手,写女性成长的故事,抒女性思乡的真情.但从父亲到恋人,男性是每一个思乡梦里挥洒不去的身影,也是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文化指向.<城南旧事>、<失去的金铃子>和<梦回青河>是怀乡思亲小说的"鼎足"之作,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男性身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指向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台湾文坛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怀乡思亲小说的男性书写,既可以深化台湾女性文学和乡愁文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7.
汉族父系制度与中国亲属法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的汉族社会是一个父系社会.然而,汉族缘何成为父系社会?本文对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史料和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材料的综合分析,对支撑汉族父系制度的谜底进行了揭示和诠释.与此同时,作者探索了汉族亲属法认定个体亲属身份的基本原则,论证了中国传统亲属法和现代亲属法所包含的默示原则,并且指出了在对现行婚姻法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婚规定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文小说的创作贯穿了朝鲜朝500年的历史,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从当时汉文小说的创作群来看,都是男性作家,这为男性目光中的女性形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深入解读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形象构建的深层动因主要是对具有传统美德特质女性形象的恪守,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写真以及难舍玉洁冰清。  相似文献   

9.
《玲珑》杂志在塑造完美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的男性形象,并对之大加声讨。在压迫/反抗的女性话语逻辑支配下,男性被建构为施虐者,女性在话语狂欢中完成对男性的反抗和讨伐。然而,话语狂欢终究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女性批判男性,寻求自主的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商业资本的陷阱。《玲珑》杂志中的负面男性形象建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话语暴力揭橥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面对男性时的复杂心态,映射出她们在消费浪潮、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轮番刺激下的欲望和挣扎。  相似文献   

10.
《维纳斯与阿董尼》是莎士比亚年轻时创作的两首长诗之一。诗中维纳斯的形象一直备受评论家和读者的争议。表面上,莎士比亚颠覆了传统爱情诗歌对男女角色的定位,塑造了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维纳斯仍是作者以男性中心的视角对女性所作的不公正建构,这一形象既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献身精神和女性贞节的双重要求,也体现了男性在情欲与理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1.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名作,剧中男性人物虽然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女性人物,却被剧作家称作"女人戏",因为凄艳绝美、亦正亦邪的女主角尼娜周旋于并成功控制了多位男性,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的人生启示录。她勇敢地反抗父亲的权威,向往真正的爱情,鄙视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尼娜的故事承载着剧作家对女性处境、两性关系和人类社会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12.
黄娟 《南都学坛》2003,23(5):45-47
承认男权社会的女性定位导致了贾探春在四个层次上的生存悲剧——被男权社会人为剥夺了自由生长空间而不自知;以变异的个性行为释放自己乃至伤及生母;面对家族的衰落却只能做个清醒而无奈的看客;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和命运而被迫远嫁。“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惟有自怜而已。  相似文献   

13.
《旧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作者贬低女性的倾向和对女性所持有的矛盾心理。从文化的视角对《旧约圣经》中的120位女性形象进行认真梳理和立体扫描后发现,只有位居两极的女性进入男性话语的中心:一极是以被刻画成导致大英雄参孙身亡的"淫妇"大利拉为代表,另一极则以被塑造成"贤妇"形象的路得为代表。贤妇形象的塑造或许可以缓解父权制《旧约圣经》中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15.
无名女子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面对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守活寡的她逾越了自身的伦理身份,与人私通,怀有身孕,违背了身处的伦理禁忌,导致追求爱情和人伦梦想的破灭。然而,她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宣战,完成从父权制下的一名"悲女子"向"反传统伦理女勇士"的转变,从而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6.
试析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超我"建构角度分析了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由于人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存在的称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指向,所以在父权秩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确立必然要通过不断"内化"父权秩序的各种"规训"来完成.苔丝为了获得"作为女人"的社会身份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最初失贞的生活经历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心理"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7.
女性哥特将性别与体裁有机地结合,是女性作家以哥特体裁为载体、以哥特因素为手段,探究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共性问题。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充满浓郁的哥特色彩,透视出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意识。本文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性别身份、黑色幽默式的氛围和"家"的双重意义等女性哥特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质疑和控诉。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男女性别角色界定严重两极分化的时代,是谈性色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体文化价值对女性的期待都是理想的"永恒的女性",女性的社会角色大多被局限于家庭.但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引发的对个性化和想象力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思维的禁锢,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兴起也提供给了女性作家可以接近的文体,所以女性写作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时代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男性文本中不真实的女性形象.此时的女性写作大都采取了表面上与主体文化妥协实则篡改的方式,虽然这种篡改有时候只是悄悄的、隐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苔丝和萨拉分别是托马斯.哈代和约翰.福尔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位女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苔丝对命运的消极反抗和妥协导致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而萨拉向命运的主动抗争促使她最终冲破了父权社会的道德枷锁,成为独立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