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巴金的五集《随想录》无疑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大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散文主体“非我”向“真我”的重大审美转折;二是开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人格再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化视野下,新时期有些文学主题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女作家迟子建就是一位极具生态怀情的作家,她的散文颇有丰厚的生态审美意蕴。纵观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可以看出她对生态审美的独特美学追求,迟子建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浸透了诗学意识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整合 ,确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审美特质 ,即源自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文本哲学的“自我”本真以及作家“自我”人格之美。在中国现代散文中 ,自我表现的伟大地位、自我本真的文本哲学、人格审美的价值取向 ,永远为人们提供着无限宽广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审美品格,实质上乃作家人格的外化,人格中交融着作家的气质、修养和经历,对于新散文的第一批开拓者冰心来说,浓郁的诗人气质、宁馨儿的生活经历是构成其早期审美品格诸因素中的两大要素.在回忆与现实的构思框架上,冰心以"崇高美"为支柱,用细致而娟秀的材料,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树起一座精致秀美的散文雕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老作家孙犁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本文主要论述孙犁特殊的人生经历及老年心态对其散文创作的制约与影响。孙犁新时期散文多写回忆,其回忆性散文呈现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总结、反思历史的意向。命运感、沧桑感不仅成为孙犁新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感知意向,也使作家观察社会、思索人生问题的角度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 ——从孟子散文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现代至当代,散文的创作、批评和阅读都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这里从散文“规定性”的打破、“停”的审美接受和“虚拟”的陶醉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期散文审美特征的嬗变所带来的读者审美接受的嬗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市场和读者促使散文走俏,同时也致使散文堕落,对此散文作家要正确看待这一变化,并适度引导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毕淑敏是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作家,其散文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散文界增添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她的散文,注重表现心理健康,表现人格的健全发展,突出表现了她独有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上。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西部散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主要表现为对西部生态危机的展示和对生态理想的表现.西部散文生态意蕴的形成受到作家的生态体验、民族的生态文化、现代的生态思潮以及生态散文资源的影响.西部散文的生态意蕴通过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元一代,大量华化的西域人使用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蒲寿[山成]作为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其文学创作反映了一个华化较深的伊斯兰作家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西域民族原有的审美和文化特征在其华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文学本身的延续性和民族文学的交融性来看,蒲寿[山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为重要,尤其对于探讨回族文学的发生、发展,蒲寿[山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自然山水诗画审美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与诗画同源的意境追求审美取向。本文试从人、建筑物与自然山水各自所代表的情景因素及虚实关系,来探讨园林意境生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女性美容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物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容颜审美活动的有关记载出发,勾勒了中国女性美容习俗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蕴涵其中的美学特征,阐释了古代女性对于容颜美的审美观念,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为概括地论述了中国画小品艺术的审美特征。指出中国画小品以恬静、舒畅、优美、轻松的格调给人以精神上的抚慰,陶冶人的审美情操,比起大型的绘画作品,它更能直接进入社会的欣赏视野,小品画极具功力的写意性,构成中国绘画中芳醇如酒的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孔子文论的道德指寓是一种意蕴深广的文化指令,依经立义的言说方式标举孔子的道德立场,隐含着其引《诗》复古的审美取向;引譬连类的言说方式则架构作品表层与内蕴的意义桥梁,营造经典阐释的道德方法论体系,显露中国文论的人性关怀视野。其道德言说方式也制造了一种物象比附的话语场,立德话语的历史惯性规范着后人的话语叙述,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后世文人创作和批评的灵性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18.
《离骚》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楚国瑰奇神秘的巫卜文化的机会,也充分展现出屈原那完全不受羁绊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说,"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正是屈原理想追求最自我的体现。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的政治现实和民俗风情。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离骚》艺术风格的形成,而《离骚》的艺术风格又反过来促进和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美的本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美学价值、美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和创作成果来探索中国油画在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特色,特别是在油画风景创作方面,如何的具备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山水——人的统一性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我们民族对于整个自然界研究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追寻到我们更早的文化观照中去。同时,通过系统考量近、当代油画(特别是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试图揭示当代中国这一文化背景下,风景油画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山水精神,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