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昱 《理论界》2010,(5):72-75
为了改变佛教"非人间化"的严峻现状和恶性趋势,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佛教与现世的关系进行了认真、执着的探索,提出并发展了"人间佛教"思想,实现了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回顾"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历史,研究其内蕴的和谐理念,这有助于促进人心灵世界、促进家庭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是在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作为现代特有的佛教理论思想体系则形成于20世纪,对于"人间佛教",谈论倡议者络绎不绝,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是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家依据佛法基本原理,对转型社会与现代生活提出的众多问题的长期创造性思考的积累.其中,太虚大师(1890~1947)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创立者,印顺法师(1906~)、赵朴初(1907~2000)、星云法师(1927~)、净慧法师(1933~)等人则为"人间佛教"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响了印顺对"人间佛教"的命名;而印顺对"佛在人间"进行的教义溯源,又使"显正"成为星云建构"人间佛教"的关键词。从太虚到星云,"人间佛教"之社会价值体现为"对治归于显正"、"继往归于开来"、"发心归于发展"三种双重性取向,不仅与赵朴初等倡导之"人间佛教"相契合,也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需求,当可成为中国未来都市佛教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世间"观念在释迦牟尼创教时期就提出了。在后来的发展中,佛教的不同流派或思想家对此观念又有多种诠释。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各宗派对其也持不同态度。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对此观念最为重视的宗派。禅宗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主张,实际是强调要努力接触民众,融入社会。中国近现代的佛教各宗也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佛教离开"世间"是不能存在的。但比较而言,禅宗在这方面还是最为突出的。禅宗在中国之所以发展极为迅速和影响巨大,与其能很好地平衡树立宗教目标与深入世间生活二者的关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佛教视角,星云大师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认识、生命伦理和生命教育问题,突出了佛教生命思想中和谐共生、提升生命、以人为本的积极因素,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给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特点及其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朴初在建构人间佛教理论时,充分肯定了中国佛教沿着人间佛教方向发展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价值,深刻地总结了中国佛教历史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他正确地揭示和阐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幸福、建设人间净土这一当代人间佛教主题,并依据新的时代要求,提出和阐述了“佛教是文化”、“佛教与社会主义不相违背”等重要人间佛教命题。上述佛教观点和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赵朴初有别于太虚、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特点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间佛教是与《维摩诘经》、禅宗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因其契理契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思潮。文章依据《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详细阐释了佛本与人本、神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当今佛教的重要问题,消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认为佛教理论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结构,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融性体系。  相似文献   

8.
星云的人间佛教管理思想重视"心"的管理,推崇慈爱、尊重、包容、平等、民主、公正的佛教现代化管理理念,是一种充满人性、柔性、感动的智慧管理。结合传统佛教"六和敬"的思想并融和现代理念,他创设了独特的寺院制度管理模式,并提出无为而治、心甘情愿的管理最高境界思想。  相似文献   

9.
六世赛仓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建筑的思想风格熔铸了六世赛仓大师藏传佛教诸派和谐共存的思想内涵,是大师宗派和谐观的最好体现,具有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寺院建筑思想的独特之处.大师的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和谐共存的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应运而生 ,也激励后继者努力使人生佛教思想付诸实现人间净土的践行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把中国佛教注重人生、积极入世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以其注重践行、契机契理的风格倡导了融大乘精神与“国民性的道德精神”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 ,其流风遗韵普被僧俗两界  相似文献   

11.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富有宗教色彩的一个宗派,也是真正扎根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净土宗之所以历经千余年而盛行不衰,信众甚多,这主要得益于净土宗自身的法门特征。净土法门的特征也就是净土宗的优势之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净土宗是最具人性化的佛教宗派,念佛的人生是一种人性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康德"永久和平"先决条件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湘远 《学术界》2005,(6):170-176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其中关于实现永久和平的六项先决条款,以超越私心与狭隘的方式,在冷静与理性的追问中,确立了国与国之间建立正常关系的重要条件.在大师逝世200周年之际,重温其期盼和平的政治主张,探询其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也许对我们这个纷争的世界趋于和谐与宁静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佛教宗派对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和产生了八大宗派,其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在朝鲜半岛和日本迅速地传播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佛教宗派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领域,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社会中的其他社会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逻辑与宗教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和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时代强音。在各种形式的文明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著名天主教神学家、宗教对话的倡导者之一孔汉思(H ans Küng)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当今世界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广泛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可谓醒世至理。“宗教对话不仅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实属一种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乃至跨意识形态的艰难尝试。”[1]然而,无论是哪个层面、哪种形式的对话,既然都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平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和平是全球化的当代国际关系所共同关注和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中国和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深厚 ,无论是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还是中国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 ,都可为倡导和平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宗教,其本怀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其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有助于人间和解、世界和平、人际和睦、团体和合、身心和乐、自然亲和等和谐社会愿景的实现。佛教缘起论及平等慈悲观可为全球和谐共生、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提供理据,中国佛教戒生护生的戒行与当今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契合,佛教自利利他的伦理精神有助于人际、家庭的和睦,佛教的人性论资源是对治心疾、倡导净心、促成身心和乐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主张用"解构"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即解构现存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池田大作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慈爱"和"博爱",其和谐思想的理论支点分别是佛教和基督教.池田大作的理想是把"人间世界"建构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朴初先生一生实现了由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生,这种转生为佛教由出世走向入世,从天上走向人间奠定了基础。赵朴初先生倡导"人间佛教",使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契合,并以此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人间佛教"立场即是人民立场,彰显出"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足广大民众之物质与精神需求为鹄的,充分彰显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之民本价值面向,凸显了赵朴初先生的民本情怀。  相似文献   

20.
人间佛教的理论本质应该包括"人间性"和"佛教性","人间性"因为两种不同的"人间"存在而拥有两种"人间性",使得"佛教性"也呈现出两种形态,这种结构一方面构成人间佛教理论内在的丰富性空间,又让理论建构者可以选择不同诠释路径。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虽同为人间佛教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却因为各自对佛教的本质和人间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使得二人在"人间性"和"佛教性"的认识上呈现出有价值的分歧,实质上发展出人间佛教的两种形态:"太虚-综合的人间佛教"和"印顺-分析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