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王道成 《学术界》2002,(5):209-212
20 0 2年 8月 2 3日至 2 5日 ,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学术研讨会。该文系作者提交会议的一篇论文 ,就整修圆明园遗址规划中 ,恢复建筑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为圆明园建筑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皇帝 ,他使园中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结合 ,给这座古典园林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的整修工作 ,应在 1 980年侯红之先生提出的“以水为纲 ,以木为本”八字方针上 ,再加上一条 :“以建筑为魂”。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是乾隆朝皇家园林建筑的杰作,是清代以"大总结"为特征的园林建造艺术的集中反映。乾隆帝的圆明园诗以圆明园中的景观为题,以诗序简括景观特点,以诗句、诗注描摹景观细节,再塑了圆明园风貌。同时,又因乾隆帝常年在园中居住生活并对同一景观反复吟咏,所以,乾隆帝的圆明园诗勾勒出了一些景观的历史变迁。诗作还记录了乾隆帝的园居生活,见证了乾隆帝对母亲的孝养,反映乾隆帝欲占尽天下之全景的造园理念,颇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艳 《天府新论》2004,7(1):110-11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4.
郑艳 《学术探索》2004,(1):101-10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5.
1860年,英法联军寻找种种借口,派大军侵华,一直打到北京,焚掠圆明园,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中的法军司令是孟斗班。他回国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公爵”。孟斗班在法筹建侵华远征军之后远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从最近新公布的档案文献看,圆明园被劫掠是英法侵略军联手,而圆明园被焚毁则是英军单独所为,法军没有参与。  相似文献   

6.
惠能禅宗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而结出的硕果,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谈惠能禅宗,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问题。虽然这个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发生在古代,而且中印文化都是东方文化,这与现在谈中外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谈中西文化交流有所不同,但与佛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且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交流,从中国禅宗的创立与发展来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对我们今天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思乐 《学术论坛》2005,(12):180-184
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但东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交流却存在着非正常的表现。文章通过对这些非正常表现的分析,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坚持问题。  相似文献   

8.
崔婷 《东岳论丛》2006,27(2):192-193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道成 《学术界》2004,(1):135-145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3位专家学者、4位圆明园管理处领导关于圆明园遗址西部整治问题的对话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书面发言.从表面看,是在讨论如何保护圆明园遗址西部的遗址和生态环境,其实质则是有的专家学者企图改变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圆明园确定的遗址公园的性质,推翻2000年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歪曲、隐瞒甚至捏造事实.文章以大量的事实,揭穿了对话中的种种谎言,呼吁专家学者在学术论争中应遵守诚信的原则,将何以自立于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交流媒介,它不仅仅是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也是其他国家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中原文化发展应与世界文化发展接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在文化全球化视角下发展中原文化的对策包括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努力使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东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的语言学思考苏宝荣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在对英法联军抢掠和焚烧世界瑰宝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进行谴责和抨击的时候,曾经说过:“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和自主选择。离开了应有的文化自觉,就难以有文化自信,就无法走向文化自强,更谈不上文化的自主创新、自我转型和对外交流。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承认文化多样性,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中国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交流与融合: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引进冯学英赵季文化,是处于四维空间中的生活之流,任何文化构架,都时时在自己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与外部文化信息发生撞击与交流,产生着动态的变化。楚自西周立国以来,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进行。在春秋时期,楚国主动自...  相似文献   

14.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陈超 《学术研究》2006,26(5):94-9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为播西方文明而来,为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超 《东南学术》2011,(4):169-17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唐蕃交流中,马球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意在探究唐蕃马球交流的文化意蕴,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简要解析这一文化交流的内在因素,并做出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戴黍 《学术研究》2003,(3):30-33
本文认为 ,面对当今全球性的现代化主题 ,知识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则是在异质文化之间顺利进行知识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王云鹏  杜刚 《理论界》2012,(4):141-143
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国家间密切交流的时代,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提高警觉性,自觉的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口号中的陷阱。在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提高中华文化本身的自强性和自立性。  相似文献   

20.
王才勇 《社会科学》2004,(3):117-122
从跨文化交流的元理论层面来看 ,文化间际理解中由于理解盲点的存在 ,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 :通过对话可以意识到这个盲点的存在 ,并进而融通不同文化视界 ,达到文化间际互渗。中西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冲突就应放在这个跨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在文化间际交流中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动必定会走向双赢的结果 ,即不是一方接受了另一方 ,而是在对方的激励下共同超越自身 ,走向各自新一轮的自我。中国对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不在提供了什么现成的东西 ,而在于作为跨文化交流中无以取代的一方激活了这种间际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