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法家那里,君道关系显示为:道对君有论证、规范和评判作用,君则应以道为依归,故而只有"体道"之君才是明君。以君道关系为视角,将法家"智"论的探讨聚焦于君主之"智"可知,法家主张"大智"。这种大智表现为,君主"去好去恶""虚静",保持客观冷静的政治头脑,从而成为一个颇富政治理性的政治人,进而合乎"道"地运用势、法和术,最终臻于一种合乎"道"的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反对任何私人感情对政治的干扰。可是法家大智论只是一种空想,因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体道和守法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英国大学的教学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英国Leeds大学土木系为重点,介绍英国大学的教学工作,并与国内大学教学工作做比较分析,指出英国大学的通才培养和自学的力培养很值得我们借鉴,建议为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我国教师应向一专多能发展。英国大学通才自学竞争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汀在《上帝之城》中建立起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二元话语结构,为教权和王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奠定了基础。此后,为同世俗君主争夺权力,“双城论”发展为“双剑论”和“日月说”,将“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的思想不断推向顶峰。与此相对,君王一方也不断引用宗教经典,反对教会干涉世俗事务。因此,在西欧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在历史上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在宗教力量退出政治权力舞台后,以“人民”这一概念代替了“上帝”,进而演化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西方世俗君主的权力在历史上受教权制约后,又为另一权力“民权”制约。  相似文献   

4.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优遇传教士、浙江禁教与容教令出台三者是连环关系,二次南巡眷顾传教士触发浙江禁教,再导致容教令的制订与颁布,就中康熙帝眷注传教士和允许传教的态度表露无遗。从中国天主教史角度考察,众所周知的南巡主要目的之外,康熙帝为了使用西洋人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有着附加的一个目标——借机考察传教士的为人与技能。目的达到了,调查研究的施政手段亦运用得很成熟。就康熙帝个人讲,他在对天主教与反教臣民之间实行中庸之道的平衡政策,也是一种政治治理艺术。容教令颁布,宗教纠纷并未完结,地方官的反教事情终康熙之世亦未停止(康熙以后仍在继续)。究其原因,臣民反对外来的天主教是在"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又由于君统与道统分离,君统不能支配道统,至少不能完全支配道统,体现君统的皇帝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若与道统不能协调一致,方针政策就不能贯彻到所有的领域,不能真正贯彻到基层政权的州县。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年重要的思想家、政论家陆贾在反秦,承秦,变秦的汉初国家政治学说铸造中,在君主权力论上主张"圣"即"君"、"君"即"圣"的"圣君"合一理论,使君主成为"圣化"的道德人格揩摸、思想文化"独断"者与政治军事的"独裁"者,以儒学"圣化"的道德人格与社会理论作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由此奠定以大一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内法外儒的汉代封建国家意识到封建政治学说,完成先秦儒、法诸家在汉代大一统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教育转型和大学变迁的关键节点。在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英国传统大学音乐学位的建设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前期将音乐学位作为表彰杰出音乐家和做出重大贡献音乐人才的最高荣誉,到后期变成注重个人实践能力、制定章程规范音乐学位的颁发,其演变不仅体现了英国大学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发展音乐教育的先进理念,亦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大学音乐教育演进的趋向。早期英国大学音乐学位的发展为近代大学音乐学位制度的建立、演化和逐步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 非对官吏与法的 关系,态度十分 明确,主张官吏绝 对遵守现实君 主法,并系统 地提出了一整套 君主以法治吏的 思想,即君主对 官吏进行法、术、势 全方位的治理 ,使官吏不敢 违法,不得不守法并 乐于守法。韩非 的这种以法的绝 对权威治理官 吏的思想,是对儒 、道、墨三 派主张官吏相对 地遵守君主法思 想的批判,也是 对前期法家零散 的以法治吏思想 的继承拓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对大学治理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密切。对于大学治理这一热门话题,国外学者侧重于研究大学治理中关于大学内部的权力关系,而我国学者对大学治理的研究则倾向于大学外部的权力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大学治理,如何有效进行大学治理,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对天下与君主做了区分,明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非一姓之私,相对于天下而言,君主不再是"公"的代表。在"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下,黄宗羲对君主职责和为臣之道作了深刻的反省,君主和臣下都应该担负为万民兴公利除公害的责任,民众成为评价政治得失的标准。面对后世君主背离职责、反客为主的现实,黄宗羲认为君位是可革的,并且将批判对象由暴君独夫的个体上升到"后之为人君者"的群体。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实现了从"君主民本"到"君客天下主"的转变,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限。  相似文献   

11.
教俗关系是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基督教于6世纪末正式传入英格兰,得到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君主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同时君主利用教会强化统治基础,教权与王权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诺曼—安茹时代,王权与教权同步强化,两者就教会最高主权、司法权与封建权益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1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会陷于混乱,无力与世俗王权争斗,英格兰君主借机强化对本国教会的控制,教俗关系趋于缓和。在教权与王权世俗权力关系的长期博弈中,英格兰王权作为逐步觉醒的民族主义代言人开始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最终确立在教俗两界的至尊地位,进而引领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大学学院制管理改革中责权利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学院制管理改革必然涉及到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调整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真正使大学的管理重心下移,使学校成为宏观决策与调控监督中心、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责权利对称的管理中心、职能部门成为信息与服务中心,从而真正实现以学院为中心的大学功能整体优化。在责权利关系调整中,应重点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学院权力与系权力、学院权力与职能部门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效能决定了大学治理向现代化递进的成色,其有效性需要在权力—权利的双边互动关系中呈现。中国大学治理呈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趋势,且治理成效显著。在权力逻辑中,由于大学权力精英治理事实与民主参与价值之间的疏离,需要廓清各行动者权力的边界。在权利逻辑中,大学治理要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将这一旨趣确立为界定与规范大学治理的核心机制。基于此种认识,大学治理必须坚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利益相关者权利确立大学治理的根基、以法治凝聚大学治理的共识、以集体行动创造大学治理动力、以质量文化提供大学治理支撑,由此确立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点,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化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组织广泛存在着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组织机制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监督机制;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组织民主化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国家干预理论、法权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为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多重法权关系,在大学的外部法权关系中,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四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力博弈;在大学的内部法权关系中,学校与院系、学术与行政、师生与大学管理者之间也有冲突与互动。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网络体现在两个相互渗透的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大学的外部法权治理结构,微观层面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法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英国政治现代化的成功,突出表现在自中世纪后期英国贵族体制衰落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上。英国从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中吸收了政权关系方面和议会民主制的积极因素,建立、巩固了社会上层人物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制约王权的议会制度和有限专制君主制。这也导致了乡绅的崛起和爵位的膨胀——新贵族势力的扩大;在工业化时代贵族势力的渗透和贵族精神的延续,使英国成为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是美国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宗教奠定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基础,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时期兴办的大学在继承英国大学传统的同时,因地制宜,不断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在追求实现宗教目的的同时,它们也十分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大学办学模式多样化,彼此自由平等竞争,崇尚自主与独立,逐步显现出世俗、包容与开放的特质.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后来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本质特征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在"多中心"理论视野中审视现代大学治理,不难发现,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多中心理论的思想基础非常契合;根据多中心理论,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应该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主要形式,而现代大学的治理变革也必须体现这种多中心的特点:防止政府权力的越位、建立开放的治理结构和灵活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相似文献   

20.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在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中需要平衡不同权力之间的冲突,形成多元权力的有效共存与健康运行。合理配置大学内外部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构成,明确政府与高校的权力界限,重视学术权,建立服务行政体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大学章程和遵循正当程序原则是保证大学治理结构中权力合理运行的重要条件。重视和保障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参与权与监督权是制约权力滥用的重要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