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发生在中唐顺宗时期的王叔文、韦执谊的短期执政,一直被当代史学界美化为“革新”,然依据史实,王、韦的所谓“革新”,实则有名无实,其政治眼光既缺乏远见,执政粗莽,且个人品质亦甚低下,其“暴起”领事,失败在不旋踵之间,是意料中事。中唐文人刘禹锡、柳宗元固锐于进取,但终因遇人不淑,且个人较少把持,年少轻狂、未识几微,一味盲从,终为其所累。柳一贬不起,郁郁而终;刘虽获永年,仕进道途亦从此一蹶不振。皆令人为之洒一掬同情之泪。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则是浓厚的王、韦“情结”和或激愤、或感伤的色彩。中唐另一文人韩愈因撰写《顺宗实录》,对王、韦新政及刘、柳多所批评,又长期被视作政治上的保守派。“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社会学”;明乎此,我们方可对刘柳作品作出深刻解读,对韩愈《顺宗实录》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陈华  刘宁 《创新》2011,5(1):46-53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业发展和监管面临严峻挑战。在宏观审慎监管下,实施逆周期监管,以缓解顺周期性对银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银行逆周期监管的相关理论做了简单评述,重点分析了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逆周期监管工具运行的基本原理、存在的缺陷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这些工具主要包括资本约束工具、风险计量补充工具以及政策和制度改进工具等。  相似文献   

4.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5.
秦文 《社科纵横》2010,25(6):131-132
王安石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认为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富贵有常,应当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时运有兴废,主张不以时胜道;坚持教化黎民在于富民善民;校正风俗和安利黎民;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主张实录、用历史主义标准论列历史人物等。总之,王安石在人与人性方面的论述卓绝前人,与近代价值观相合。  相似文献   

6.
《青岛画报》2013,(3):5
2月19日,海淀公安分局接一女事主报警,17日其在一酒吧内与李某喝酒后,被带至宾馆轮奸。海淀警方于20日将李某等5人抓获,这5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这个李某,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2月21日凌晨,李天一及同案嫌疑人在北京朝阳区北四环顺景温泉停车场被警方抓获。随后,5人被送至看守所。23日,北京警方证实,李双江之子李冠丰(原名李天一)因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中叶史家唐顺之重要史论著作--两部<解疑>,后世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两部<解疑>的产生,应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唐顺之对明中叶以来剧烈社会变化的历史性思考.它们在历史评价方面的事功观和时势观、对皇朝统治中君臣关系、民族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春秋笔法的积极反思等三个方面,都表现出突破以理学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倾向.两部<解疑>产生原因,不仅存在于时代背景、性格和学术思想等各自领域内,更是上述诸方面融合交汇的结果.两部<解疑>的史学思想对唐顺之的<左编>具有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左编>印迹于李贽<藏书>中的某些历史评议.从这层意义讲,它们可谓为晚明史学启蒙思潮中社会批判思想的"先声",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昕 《社科纵横》2012,(11):78-79
北宋诗僧惠洪诗歌创作数量丰富,众体兼备。具体来说,他的诗在章法上讲究曲折腾挪,不肯作平直畅达之体;逻辑构架取代感觉构架,意脉的呈现代替了意境的创造。修辞上用佛语设譬喻,奇妙新颖;对偶力避稳顺板滞。成熟的写作技巧是他的诗歌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表现,也是宋代诗学努力超越传统、推陈出新的整体诗学风貌体现。  相似文献   

9.
浅谈翻译实践中的“信”与“顺”王敏翻译是指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在两种文化之间传递信息的复杂思维活动。既是复杂的,其评价标准就难以统一。我国的翻译理论大都根植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取诸于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严复的“信、达、雅”集中国翻译理论之大成,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胶宁高架路(热河路至菜芜一路)下,有一条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胶东路",这条顺山就势而建、东西走向的道路,弯多坡陡,路面皆以花岗岩小方石(俗称马牙石)铺装,其独特的路形和路面被俗称为"波螺油子".青岛老城区,三面环海又多山,自城市化之初便依地势产生了与平原地区不同的道路,也正是这些弯曲回旋,上沿下坡的道路而赋予了...  相似文献   

11.
东北方言通过词缀、叠韵的使用以及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使拟声词不仅用于叙述,而且用于描摹和抒情.词缀配合语音的轻重格式变化延长了生理之"气"的运行过程,从而使心理之"气"即情感的表达更为夸张和透彻.叠韵和儿化及语音的高低起伏格式一起强化了语义,折射了东北人的生活趣味.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东北人以情感和感受为核心的文化取向.东北民俗喜剧语言的押韵方式是对传统诗歌押韵方式的反叛,它在字数和句数上没有限制,词义、词性不讲究对仗工整,常用仄声韵,韵脚后附加助词或词缀,以及随时换韵和一顺边口的特点都和东北文化的快乐和狂欢特征具有同构关系,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12.
一抓“四好”领导班子创建。通过兴学习之风 ,不断提高素质 ;倡团结之道 ,严守政治纪律 ;务勤政之实 ,牢记服务宗旨 ;守廉洁之本 ,树立公仆形象 ,党政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文明创建“两个轮子”一齐转、“两个文明”一齐抓和思想、工作、行动的“三统一”。二抓“五好”职工队伍建设。开展以学习、团结、工作、作风、纪律“五好”职工活动 ,以社会主义定向 ,以爱国主义定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本 ,以为人民服务宗旨定位 ,干部职工队伍过硬 ,大家心服、气顺、劲足 ,精神文明成为职工家庭的生活理想、内在需求和自觉行…  相似文献   

13.
一句“民以食为天”家门户晓,此乃民众对物质的需求而言的。若从民魂、国魂塑适而言,应该说:民以“实”为天。“实”者,忠诚老实、勤劳踏实、凶俭朴实,这是中国人民一贯崇尚并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对于老百姓来说,“实”与“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系民之福;吹牛浮夸之风甚行,乃民之祸。办一切事情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就是实践民以“实”为天,并因此顺民心、合民意、得民助;后之,脱离实际,就会噩生民心,最终导效脱离群班…  相似文献   

14.
"吴中体",指"吴中四杰"为代表的吴中派诗歌之体,形成于北郭结社,既是吴中派崇古用世、遁隐顺时、遗世独立、适意求静士人心态的外现,又是吴中诗歌传统的承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吴中体"宗唐、复古,力矫元人多作七言近体及"沙陲弓马"、"诗情益泯"之习,主要特征有五:崇尚才情,风华颖迈;感时伤事,诗以存史;自适性情,清新自好;不主新奇,擅于咏物;诸体兼擅,臻于"大全".与吴中派兴衰相对应,"吴中体"也发生较显著的变化,即从前期自适性情,到中期多凄凉之音,再到后期归于"清雅".  相似文献   

15.
楼艳艳 《生存》2020,(7):0105-0105
诗、画本是同家。中国的国粹——古诗和国画都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向人们表达了某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若能“诗“”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 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寻根东北佛源东北佛教文化“祖庭”凤凰山朝阳凤凰山拥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当之无愧的东北佛教文化的“祖庭”,有中国惟一的塔寺结合的山岳景观。御赐皇封佑顺寺佑顺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佑顺寺的建筑布局呈“盘龙式”,乾隆皇帝两次回盛京祭祖,均在这里驻跸。百年宝寺关帝庙关  相似文献   

17.
迁界,也叫迁海或内徙,是清顺治、康熙间政府强迫沿海居民迁居内地,以坚壁清野来对付郑成功抗清的斗争策略。其时间之长,地区之广,祸害之深,影响之大,实为清代前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迁界又是满清贵族统治出于民族歧视对沿海汉族人民的压迫措施,故清代史书讳言其事。经后世删改过的顺、康两朝《实录》,只在诏谕及臣工奏折中透露一些情况;至于《清史稿》的《世祖·圣祖本纪》,都只字不提,仅于《兵志》九《海防》及郑成功等传中以片语涉及①。因而,迁界始末及有关情况诸多未详。本文兹就所见文献资料,以浙江温州为重点,对迁界一事,概括为几个问题,略加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18.
双面张艺谋     
王小元 《东西南北》2013,(15):52-54
“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即使现在,家庭问题平了反,我个人的路走得比较顺了,但仍旧活得很累。”  相似文献   

19.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20.
光绪九年,清朝设立了顺天府备荒专用经费,此后,清政府不断加强对该项经费的解缴、使用的管理。这是中国社会救济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清末救灾救济思想和实践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