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2.
括号等标点符号作为现代汉语系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现代诗歌之"现代性"的重要构成要素。胡适最早在新诗中使用括号,鲁迅最先拓展了括号在诗歌中的表意功能,此后的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艾青、穆旦等人将括号在诗歌中的作用进一步多样化,主要体现为:注释、插叙或补充、议论或抒情、形成与诗歌主体相应和的副歌等诸多方面。新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具有"插叙或补充"功能的括号,它们增添了诗意的繁复之美;用括号形成"副歌"的诗篇虽然是少数,但产生了更具音乐性的韵律、情思之美;括号还使一些新诗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潜在对话效果,从而表现出与古典诗歌迥异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强化言说技术进而遮蔽言说主体,是南朝诗歌"技艺化"的直观表现;"技艺化"的深层意味在于,在士族"话语权"导向下的文化机制中,南朝文人之所以对诗歌创作趋之若骛,主要在其标榜风流、彰显才学、玩赏娱乐等文化技艺功能,而不是传统诗歌感物吟志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明显地存在着双重主体抒情的特殊现象,但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通过对亲情、恋情、悼亡、怀古四类作品的具体分析,挖掘双重主体抒情的独特魅力,指出这是与西方诗歌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容易受“隐含作者”支配,脱离最初的诗题构思行文,使诗歌呈现出违背初衷的状态,形成“跑题”现象.不管什么诗题、题材,作者总要借他人之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要么表现人生的伟大志向、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有志不得伸的激愤、孤独和痛苦,形成独具特色的抒情艺术.可以说,“跑题”现象在李白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研究李白诗歌“跑题”现象,对提升李白诗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翰林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色,这是由其内在的诗人气质决定的。翰林作品的抒情方式主要有营造意象、巧用修辞、直抒胸臆等三种,其抒情动机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操的坚守及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可以将翰林的诗歌归为"生命写作"。  相似文献   

8.
在叶芝的诗歌中,对称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也是他思考世界和诠释"人"的复杂性的独特形式。叶芝在诗中扮演牧羊人、老人、青年等诸多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并让他们作为自我的镜像,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构成别具意味的对称关系来呈现对相同的主题进行多角度探讨后的理解。由抒情主体的对称延展到诗歌主题的对称,叶芝最终指向的是"人"所面对的困境,其诗歌理念也正是通过这一写作方式得到了实践,并从浪漫主义深化到了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9.
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历史转关.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一路.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经济”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相比的新的特征,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美国新经济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9.1 1恐怖事件”对美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肯定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衰退 ,这对于经济全球化而言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的赛珍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个"异乡人",也是一个"边缘人",她具有"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虽然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虽然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赛珍珠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异乡人"的身份催化了她"边缘人"的"人格",从而对她的创作和事业选择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常的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性;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使然.我们认为,上述两点固然言之有理,但尚不够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相似文献   

17.
"Google图书搜索"是Google公司的一项庞大计划,它把图书出版商、图书经营者、作者、图书馆、读者这几个紧密相关的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了图书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图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9.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政策策略的"变"与"不变"是事关大局的重大课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以之为着眼点,详细分析其具体内容、层次特性、辩证关系、判断标准等内容,既能够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辩证特质的认识和把握,更可以为我们制定政策、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