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相隔十年写下的两篇针对同一地区的纪实性作品《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非虚构”热潮背景下,具备了历史的意味。两作以“非虚构”对事实的发现,给予这些因偏狭的眼光而变得单一的地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拓展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同为“行动”和“在场”的非虚构之作,较之《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个体经验的介入方面更加深入,彰显了非虚构写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文学性的深层把控方面,具有更为充分的经验。比较分析两作的“非虚构”书写,对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筠为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著述甚丰。在其散文作品中,“梦”记尤有特色。他采用了唐人传奇的写作手法,“梦”既成为现实生活的投影,又成为失意人生的补偿,并深刻反映了他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意识。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不但能更清楚地把握许筠其人,而且能对那一时代的朝鲜社会思想有一更客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米歇尔·安东尼的小说《桑德拉大街》讲述了由英文老师代表的殖民文化和学生代表的本土经验之间的冲突。小说描写了“正统的”殖民帝国话语与殖民地现实的语言之间的冲突,作者通过语言的逆转、颠覆、最终弃用了殖民帝国“真实性”的话语权威,从而体现了弃用“真实性”的后殖民文学写作策略。小说发展了这种写作策略,推翻作品原有的形式和主题,将小说后殖民性的局限转变为小说的形式与原创力量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当前形成热潮90年代末,相对于传统的虚构小说,一批“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关注。一些作家把自身真实经历写进作品,并明确表示此乃“我”的真实的故事;另一些作家,则以“纪录员”的身份,将他人的真实经历以“口述”方式如实写出;由此再推向极致,则有原始文本的直接展示,如日记、书信及其他有关资料等。第一类作品,可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的记忆》为代表;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不再虚构故事,不再塑造典型,而是现身说法、自我登场,以平叙的手法,讲述他自己早年求职受阻、恋爱不…  相似文献   

6.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斯坦贝克是上世纪一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朴素生态观,多次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对于自然的“魅”的力量的敬畏,以及生命循环论的观点.他在作品中提出了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人性堕落、战争、物质崇拜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割裂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引导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恶果、提出解决办法.从朴素的田园思想到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的思考,斯坦贝克的生态意识写作从传统的“生态意义写作”向“生态写作”过渡,其作品对于现代社会具有警示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 ,指出她们主要通过“麻将”“迷信”等套话和固定的时空搭配、雷同的情节模式塑造了一种定型的中国 (人 )形象 ,使作品带有浓郁的东方主义色彩 ,限制了主题的拓展。而且从作品同时具有的“回归与背离”的趋势 ,还可以看出处于双重文化夹击下的作家们的后殖民心态以及双重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总目标指出:要促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示自己独立的、有趣味、有创意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还要求“拓宽写作范围,为他们易于动笔,展示写作成果,不断获得成功感和审美愉悦感创造有利条件”,建议“虚构作品应鼓励大胆想象和幻想”。基于此,想象作文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假传”,即借鉴史书人物传的写作手法为器、物作传的文体形式。历代假传作品数量众多,记载对象范围广泛,作品形式呈现系列化的倾向。作为融合了史传、杂传、小说和寓言为一体的文体形式,假传在写作手法上,不仅“以史为戏”,模仿史传的写作模式,而且融入了小说、寓言中夸张、用典、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假传通过幽默诙谐的笔墨,寄寓了作者对于自身仕途穷达、道德品行以及社会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展现了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人生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奈保尔善于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所侵蚀的观察结合于作品之中.他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完全是靠创作实绩而非其他因素.<河湾>,作为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主人公对于自身经历的叙述,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非洲大陆在殖民体系瓦解以后进入后殖民时期的历史发展图景,其中饱含着作者本人对于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及政治状况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1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6.
《自由国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对不同主人公的空间生存状态的描写,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其人生际遇,表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再现了后殖民时代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7.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叙述,与藤野严九郎本人的回忆相比较,存在“失真”之处。但这种“失真”并非有意“作伪”,而恰恰是鲁迅真实情感的流露。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藤野先生当年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另外,作者写作时诸事不利,也使回忆搀杂了许多心理因素,温暖之情再度升华。  相似文献   

18.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韩愈“以文为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以明道"并非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有意"明道"之作也并非韩愈作品中的精华,过分强调韩愈散文的"明道"作用,无异于买椟还珠.与此相反,"以文为戏"更能体现韩愈文学创作的独特性.韩愈"文以明道"说在理论上并无多少创见,但韩愈对"以文为戏"的理论阐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建立在认识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视文学的审美追求超过直接的功利目的,因而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具个性和复杂性的存在,孙犁显然受到过始终游离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孙犁从坚守知识分子独立立场、热烈追求人道主义、深情眷念故土乡亲等三个方面接受和借鉴了肖洛霍夫的人生观和创作经验,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