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2.
袍哥文化在巴蜀近现代社会盛行,这使得袍哥语汇逐渐演变成为巴蜀方言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显示其生命力;李劼人小说创作注重巴蜀地域特色,巴蜀方言俗语是他小说创作地域特色的重要反映,而其中滋生于近现代巴蜀的袍哥语汇也是其明显表现;在李劼人的小说创作中,袍哥语汇的大量使用对李劼人近现代巴蜀袍哥人事的表现、袍哥文化的表现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巴蜀特有的民俗与语俗。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出极大的艺术价值,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对巴蜀文化风情和四川方言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尤其采用了摆龙门阵的独特写作模式。但这种模式在主流文学作品中却一直受到冷遇,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到底还是交织相融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四川现代作家运用方言土语于小说创作是对四川文学传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意在展示巴蜀大地特有的“初民文化”风貌,其成功源于自觉提炼方言文化的“川语意识”。  相似文献   

5.
宽泛论之,文学“意象”也就是文学本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我们将四川作家在他们四川题材的作品里所呈现的地域生存形象之为“巴蜀意象”,巴蜀意象组织,干预和导引了现代四川作家的情感与思维,从而影响着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川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川籍现代作家李劼人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独异性不仅是无人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仅表现在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叙史的民间立场,这种独异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家的巴蜀意识、市民体验,还有异质文化浸染的融合。近年悄然兴起的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潮流,关注大历史背后的芸芸众生的叙史方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李劼人的小说叙事立场,借此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叙史的意义,真正把李劼人的叙史内涵转化为重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文化的视野看四川文学,其巴蜀文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文学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家庭大小"、"女性形象"、"男性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部分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巴金关注"大家庭",反思儒家文化,其他川籍作家多写"小家庭",反映出巴蜀地域、巴蜀文化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川籍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中,他与法国自然主义之间"先研究后化用"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劼人作为一位被重新发现的作家,其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已经获得认可。目前学界关于其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接受外来影响、接受传统文化影响、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地位的研究等方面。李劼人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由逼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个性的文化审视——苗族作家王月圣民族文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世纪末期鄂西南少数民族文学有影响的作家,王月圣的创作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从无意识寻找 民族个性"到有意识形成创作思想,关注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与时代文学精神相呼应,逐渐步入民族 大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扪虱新话》中有许多独特见识的文学思想,但学术界少人问津。其文学思想既有微观细致的分析,也有宏观概括的立论。它特别重视作家人品与创作的关系,推崇文人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称赏奖掖后进的伯乐;深入揭示作家的人生磨难对创作的意义;重视文学与时事的关系。对作家构思的复杂历程有详细的论述,对诗文结构有独特的认识,对如何首尾照应进行了深入阐述。风格上推崇自然天成。作家论善用对比,彰显各自独特的风貌。其文学思想充满辩证色彩,重视文学的承传流变。《扪虱新话》揭开文学大家的神秘面纱,提倡寻找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对于文人相轻的现象,也慧眼独具,发现其内在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学。通过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源流的梳理可以确立作家创作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的乡土理念的分析可以确认不同作家的创作选择和创作风格,通过作家笔下不同类型的乡村人物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透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基调。在"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框架中,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发掘出了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巴蜀地域文化给左翼川籍作家烙上了"巴蜀印",使其倾向于描写巴蜀乡土世界,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刻划人物,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左翼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巴蜀地域中流传甚广的龙门阵习俗以及撰写方志的传统,是影响现代四川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要因素。方志意识促使四川作家较多地关注本地域的特殊生存现象;龙门阵习俗则影响了四川小说的叙事方式,那种对“故事”的重视,对事件背景材料的展示以及比较自由的插话等等皆可见出“龙门阵”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徐中舒先生巴蜀古民族史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徐中舒先生开始关注包括巴蜀民族在内的南方古代民族问题,是最早研究"四川古代文化"的学者之一,最早提出古代四川文化"萌茁于本土"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的观点.先生对巴蜀古代民族的研究,往往放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三国历史文化的另一艺术载体。本文将唐诗、三国历史、巴蜀文化三者作整体考察,从接受角度梳理了为什么三国历史文化受到唐人喜爱,从影响角度揭示了三国的汉魏文学传统对唐诗气象的催生和唐诗人对其的传扬,有选择地从创作角度展示了唐人重构三国人事的诗歌再现,从区域角度探讨了巴蜀地域性文化特征促进唐人喜咏三国的独特现象,进而发现了三国文化注入唐诗、唐诗又在巴蜀文化场所歌咏三国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非"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诣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