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修剪树冠。茶园经过多年采摘,树冠生长枝结节细弱,有的甚至形成厚厚的“鸡爪枝”,严重影响养分的供给和新梢的生长发育。修整树冠可以获得良好的采摘面、增强树势、延长茶树寿命。修整树冠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修剪  相似文献   

2.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从1986年开始研究茶树成年期早衰的成因及拯救措施。研究认为:地力贫瘠+冬干春旱+强度采摘+缺肥少管等不利地体生态、宇宙生态以及人为干涉,酿成了茶树早衰生态的形成,茶树不能获得良好生长环境,连年收益入不敷出。为了培养茶树良性生态循环,复壮茶树,课题组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1)让地体生态进入良性循环。通过深翻熟化、平衡施肥、夏秋耕锄,让地体C/N比合理,三相比合理,水、肥、热合理。(2)促地面与地下的良性生态循环:通过茶行盖草使土表冬季保水保温,夏季渗水降热,耕作层中微生物群活跃…  相似文献   

3.
高举 《小康生活》2003,(1):43-43
茶园的秋冬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下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各地茶农的生产实践经验,茶园秋冬管理应抓好以下四条:(一)深翻土壤茶园经过一季的采摘后,行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不利茶树根系生长。因此,应在10月下  相似文献   

4.
贡茶院,又名贡焙院、官焙、龙焙、御茶园、皇茶园、造茶所、造茶局等,实际上都是皇家的制茶厂,有专门的官员督办贡茶一切事务,从茶树的栽培、采摘、制作到包装,都在官员的监管下完成,然后在规定日期内进贡朝廷,保证皇家的需求,成为制度。在中国历代贡茶院中,文献记载最多是顾渚贡茶院、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然而,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贡茶院之外,全国各地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贡茶院督办贡茶,不仅茶品精绝,而且来源丰富,极大的弥补贡茶来源单一和数量的问题,也形成了各省极具特色的官办贡茶院。  相似文献   

5.
千年古茶树“白毫王”2005年4月23日,凌云县人民政府举行数量仅200克的“千年古茶树‘白毫王’”拍卖会。此次拍卖的“白毫王”,用2005年清明期间在古茶树上采摘的新鲜嫩叶制成。其采摘的时间、季节、气候、地点以及后期严密的加工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据了解,这200克“白毫王”是从凌云县百峒屯的古茶树上采摘的。经农业部专家考证,该茶树已经有1000多年树龄。古茶树每  相似文献   

6.
(一)改树:(1)重修剪。凡是未老先衰的茶园.都要因树制宜进行重修剪。方法:一是同一茶园中.茶树高矮比较一致的.在叶量最多部位剪去上面部分;二是同一茶园中.茶树高矮相差很大.而高茶树较多的.高丛多剪些.矮丛少剪些。  相似文献   

7.
郑锋华 《今日南国》2006,(15):61-61
千年古茶树“白毫王” 2005年4月23日,凌云县人民政府举行数量仅200克的“千年古茶树‘白毫王’”拍卖会。此次拍卖的‘白毫王’,用2005年清明期间在古茶树上采摘的新鲜嫩叶制成。其采摘的时间、季节、气候、地点以及后期严密的加工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  相似文献   

8.
进入初冬,茶树营养生长已经停止,此时,正是对低产茶园进行全面改造的大好时机。对低产茶园进行合理改造,不仅能迅速提高产量,而且还能提高茶叶本身的品质,赢得更好市场。低产茶园的茶树由于树龄大,管理粗放而引起蓬面上“鸡爪枝”、“扫帚枝”逐渐增多,叶片细  相似文献   

9.
马宏彬 《小康生活》1998,(11):19-19
茶园冬季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四条:(一)及早清理茶园。冬季要及早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和杂草聚集起来,挖穴深埋或烧毁。同时要剪掉茶树中的枯枝、病枝,以减少茶园越冬病虫的基数,对有病害的茶园,在清园、清树后,喷上防病对口农药,区分不同病害情况,喷洒石硫合剂或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农药。(二)深耕改土,施足基肥。茶园经过春夏两季采茶人为的踩  相似文献   

10.
在引进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本地适应性优化品种种植实践基础上,笔者对引进的优化品种茶树的移栽成活率、抗性分析、萌芽期、鲜叶产量、主要生化成分以及制茶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优化品种茶树具有萌芽早、抗寒性较强、名优茶产量较高、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较高等特性,均适宜在本地茶场推广种植。同时,为提高引进良种的本地适应性和适制性,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笔者建议,优化品种茶树引进种植要做到茶园建设生态化、茶叶种植科学化、茶叶加工标准化和茶产业开发综合化。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是控制茶叶质量的首要环节.茶农、茶商以及茶叶企业是茶叶生产和市场供给的主体,根据政府监管效力和市场信息情况,在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具有不同行为表现.依据博弈理论,研究茶叶供给方与政府、茶叶生产企业之间的行为选择,探讨茶叶供给主体的行为动机,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市场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研究认为:有效的监管市场能够消除“柠檬市场”效应,提供有质量保障茶叶是理性选择;市场监管缺位情况下,提供无质量保障茶叶能够获取较高的市场收益.  相似文献   

12.
名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在引导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代表着茶叶生产、消费以及茶文化交流的方向。对三峡名茶源流、成因和生活文化的揭示 ,有利于丰富三峡茶文化的研究内容 ,也为名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福建茶叶批发市场推行拍卖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产茶国,至今却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茶叶拍卖中心。福建是中国的产茶大省,在茶叶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备了实行拍卖交易的条件。本文结合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探讨了在茶叶批发市场推行拍卖制,以期推进福建茶叶产业化进程,从而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茶叶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三峡茶谚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谚是伴随着茶产业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现象。三峡茶谚语积淀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内涵,其内容包括茶与环境、茶与技术以及茶与生活等,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综合性、群众性、传承性和教育性,三峡茶谚的整理分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15.
佛文化中凝炼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品茶提供了"禅茶一味、身心共修"的哲学思想,提高深化了品茶的思想内涵.佛教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使茶文化更具神韵.我国佛教在本土弘扬禅茶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禅茶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本文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17.
论三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峡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茶树原产地、茶生活发源地、茶文化初创地。“三地”统一的地方 ,它在茶文化历史研究中发挥了奠基的作用、传承的作用和展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名优茶及其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名优茶的经济效应机理,促进福建茶业高效发展,本文在介绍福建名优茶产销情况基础上,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名优茶是福建茶叶经济的亮点、茶叶品牌建设的关键点、茶业发展的支撑点、茶叶国际化经营的新卖点和文化旅游的推广点等名优茶的经济学效用,并提出了构建名优茶航母、规范名优茶的评选与管理、加快名优茶品牌建设、拓展名优茶国内外市场、完善名优茶配套技术和建设生态茶业等大力推进福建名优茶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9.
藏族茶文化出现于吐蕃时期,其发展历程依次经历了知茶、需茶和嗜茶三个阶段。藏族茶文化兴起的每个阶段几乎与茶马贸易不相分离;茶马贸易又以茶文化在藏区的传播为依托。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开展加速了藏区茶文化的传播,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另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产生本身又与中原茶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相关联,当少数民族有了用茶的需求时,才能为大宗茶马贸易的开展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