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地市场效应的一个贸易含义是: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市场需求的区域将在产出上获得更大比例的增加,进而使该区域成为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区。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6个部门20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在4个部门、14个产业中发现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且在其中11个产业中本地市场效应对产出的影响要强于要素禀赋。这些产业的布局更多地遵循需求和市场的分布而不是要素禀赋的分布。这个结果证明了本地市场效应在专业化生产和制造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许多发达省区并没有相应的要素资源禀赋,却成为产业生产的集聚区域,正是这种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而不是以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为依据的分工结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空间经济学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围绕制造业空间集聚这条主线,讨论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的成因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国国内产业更趋向集中而非分散;(2)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大小与市场规模有非线性相关关系;(3)在同样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市场规模小的区域比市场规模大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内部经济活动的集聚;(4)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他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本国制造业分散布局,而本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制造业集中布局。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6-2015年中国与排名前20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基于SITCRev3.0分类标准下的三位数农产品贸易数据,将国内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共同纳入引力模型,对农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农产品出口出现了逆本地市场效应,而且缺乏资源禀赋优势;从分类农产品来看,蔬菜和水果、林纸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存在需求规模上的本地市场效应,大宗农产品出口则存在需求规模上的逆本地市场效应,烟草及烟草制品出口存在需求结构上的本地市场效应,蔬菜和水果、林纸产品、非食用畜产品出口则出现了需求结构上的逆本地市场效应,饮品类和食用畜产品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其政策含义是:应深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1993-2012年的贸易数据,借鉴Schumacher (2003)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和德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SITC一位数10类产品中有5类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而SITC两位数35类工业制造业产品中有16类产品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随着中德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本地市场效应已成为影响中德双边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努力培育健全的国内消费市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好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资源配置是探究制造业空间网络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维度。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高维架构,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解析网络资源配置的溢出效应,从而揭示制造业空间网络作用区域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高维架构是对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整体抽象,也是量化探究其逻辑与效应的有效工具。制造业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高维架构形态上呈现出从少中心到多中心的结构演变,联系上愈发紧密且地区间互动方向出现由“内双外单”到“内双外双”的趋势转变;节点城市的集聚、扩散与调配力支撑着高维架构的有效运行,三种作用力共同引导资源的空间配置,赋能区域的发展过程;制造业空间网络的资源配置会对制造业集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的本地效应与外溢效应,且两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间水平溢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的产出变动,表现为集聚和扩散,共同的合力就是水平溢出效应。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以"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表示的聚集力、以"市场拥挤效应"表示的扩散力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修改后的西科恩(Ciccone)模型,2008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水平溢出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对区域聚集有作用,其中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更明显,市场拥挤效应对区域扩散有作用,但是聚集经济产生后,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出始终小于要素流入,即水平溢出始终为负。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密度格局已成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密度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有效测度,而且已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两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手段.对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和跨时段的系统研究,刻画了中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的动力机制和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和基础,规模经济效应反映了产业集聚的效率水平。鉴于我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的现实情况,在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衡量我国旅游业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下,利用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旅游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和西南地区旅游业呈现规模经济效应,东北地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2.空间集聚促进规模经济实现,但不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条件;3.我国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4.政策因素在我国旅游业区域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在空间溢出视角下从独立效应与协同效应两条路径考察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选择空间杜宾模型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就独立效应而言,我国区域创新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经济质量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产业升级虽对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对其他区域发展质量产生抑制作用.就协同效应而言,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协同深化对本区域及其他区域经济质量均存在促进作用.因此,在我国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各地应更加注重践行服务民生的发展思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履行"服务型政府"职责,做好顶层设计,为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动力,以实现两者协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实证检验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强化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三条路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引发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扩散,从而表现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省级空间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效应,产出弹性在0.043~0.057之间;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通过经济联系抑制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出负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水平、人口数量、城市化率、工业集聚等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同样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FDI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正向空间效应.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的调节效应不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调节作用为负,其中本地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强化了FDI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中本地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产生了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合理引进FDI,完善各类环境规制政策以及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多区域框架下,对我国区域间本地市场效应(HME)进行了经验检验。为此,本文采用了Behrens et al.(2009)的线性滤波方法,并基于我国8区域间的17个行业的贸易数据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市场规模对我国区域间的贸易模式都存在重要的影响,这导致我国各行业均不能直接观察到HME,而在过滤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影响后,至少有9个行业存在HME。本文认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削弱的背景下,注重其区域内部市场,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是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下行的持续与积累,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促进经济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进一步挖掘多维联系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综合互动关系,对借助两业互动逻辑来精准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纳入两业空间不匹配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框架进行完善,从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出发对两业互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事实,且不匹配程度正逐渐加剧。第二,产业维度联系空间内,两业空间不匹配事实会制约两业有效互动。第三,将产业维度联系空间拓展为复杂网络联系空间时,两业互动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且外溢效应明显大于本地效应。第四,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内,两业互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挥了显著溢出效应。第五,对比发现,复杂网络联系空间还能通过弱化两业空间不匹配对两业互动的负向影响,间接促进两业互动有效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以数字化赋能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招才引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张、以优化两业空间布局推进生产要素跨部门有序流动是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贸法中"贸易促进权"赋予总统贸易谈判更大的主动权,确保国会在贸易政策制订权力分配上的核心地位,维持"府会"良好协作关系.本文旨在依美以、美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美洲自由贸易区为例,立足"贸易促进权"与美式双边协定和区域贸易机制的互动,揭示"贸易促进权"与美国贸易政策及双边、区域贸易机制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美国外贸政策脉象,维护我国经济利益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通成本,制造业企业经常选择需求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但是需求区位本身又依赖于制造业的分布。“核心—外围”模式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经济规模和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揭示一个国家如何内生地分化为工业的“核心”区和农业的“边缘”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战略机遇。Moran’s I指数显示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文章构建空间Durbin模型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机制。结果显示,对外贸易规模、经济活跃程度、交通通达性与旅游设施本地正向效应明显;重大突发事件本地负向效应明显;对外贸易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济活跃程度、旅游设施、重大突发事件负向溢出效应明显。借此,利用我国向西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重点打造"人文丝路"与"绿色丝路",助力入境旅游经济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金融比率、金融活力、金融效率及金融密度4个子维度检验了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受本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来看,金融效率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金融密度则抑制本地经济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比率与金融活力显著地带动周边省份经济发展;金融空间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影响的表现不尽相同。应继续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空间结构与实体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指引功能和“有效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本地产业禀赋基础实施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科学理解企业贸易模式选择行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贸易中介空间集聚的视角,运用2000—2013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数据,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出口模式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中介空间集聚均会显著降低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份额,提升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份额,且贸易中介的空间集聚将进一步放大这种“贸易模式转型升级”效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估计模型、估计方法和估计样本均保持稳健。由此可见,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会倒逼“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一般贸易企业,而在本国合理发展和布局贸易中介,将有效缓解出口企业所受国外之约束,增强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韧性。  相似文献   

19.
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本文引入文化知识创新与传递因素,考察了两地区三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用数理模型清晰论述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当区域之间文化知识传递强度一定时,文艺人士区域对称分布状态下,文化知识创新效率最低;核心边缘分布状态下,文化知识创新效率最高。东部(或西部)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份额与东部(或西部)地区支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并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贸易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程度的增强,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机制识别结果表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本地效应发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间接效应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机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