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十年,我每完成一部戏,就在想下一部要拍《一九四二》了。"19年筹划、耗时5个月横跨7地拍摄、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投资2.1亿元,导演冯小刚终于将作家刘震云创作的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搬上荧幕。从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冯小刚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他严肃而带情怀的一面。为了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导演,电影风格从《甲方乙方》《一声叹息》等喜剧化电影到《天下无贼》《夜宴》等商业大片转型,再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悲剧转型,每一次转化都在中国电影市场内掀起一阵讨论热潮,而刚刚上映  相似文献   

3.
在长达140分钟的影片《一九四二》中,冯小刚用他平静的叙事方式将上世纪40年代整个中国的历史全景式的切开一个断层,用群像的演绎方法将1942年的那场灾荒从各个层面呈现给观众。本片的叙事风格较之冯小刚以往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冯小刚电影都带有浓厚的导演个人色彩,其个人符号式的影像  相似文献   

4.
张英 《兰州学刊》2008,(Z1):155-156
冯小刚连续几年推出的系列贺岁片,风靡中国电影市场,其票房收入超过国外及香港地区所谓的"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较为低蘼之际,创造了票房奇迹,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而后,冯导却一改贺岁风格,拍摄武侠大片《夜宴》,又转型拍摄战争大片《集结号》。《集结号》算是冯导真正转型的代表作,文章尝试从视听语言来分析其军事战争片《集结号》。  相似文献   

5.
冯小刚一部叫《手机》的贺岁电影和刘震云一部叫《手机》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铃”与“振动”。  相似文献   

6.
金鑫 《理论界》2014,(3):156-158
国产灾难片尚处于起步阶段,冯小刚倾心打造的《1942》上映后反响和票房并未达到预期的热望,本文将此片与美国灾难大片《2012》进行比较,进而探究国产灾难片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张宁 《文史哲》2004,(6):53-58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8.
在和西方哲学的比较之中,学者多以为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道德体验或心性修养。郑万耕先生指出,这是脱离经学史研究的一种误解。以《周易》为例,讨论道德内容、道德体验、道德修养固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周易》的作者及后代的易学家是基于对卦象、卦形的解释而引申出了道德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独特,影响深远。《周易·大象传》集中体现了"解象、释名、析理"的论说模式。《周易·大象传·豫》之言基于"雷出地奋"的卦象,而引申出了上古先王祭祀的对象及卜筮和制作音乐的目的,"崇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周易·大象传·豫》所云"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明显不同,反应了祖先至上的意识。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但结合上下文分析,反而可以证明《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程刚 《天府新论》2012,(1):150-156
《周易》与文学关系密切,关于《周易》影响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周易》对于文学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文学作品中对《周易》语言典故的借用、对《周易》易象的借用、对《周易》易理的阐发、易学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对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艺术结构的启发、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等。《周易》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创作,从创作到批评。从文到诗,从小说到戏曲。从简单的使事用典,到作品结构的借用。从"易象"活用到"易理"阐释,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深深影响了大批的文学家创作素材、艺术构思以及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眷村小说是台湾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类型,苏伟贞是创作台湾眷村小说的杰出作家,《有缘千里》和《离开同方》则是苏伟贞眷村小说的代表作。从《有缘千里》对"眷村"进行"写实"的描写到《离开同方》对"眷村"进行象征的虚化,可以看出苏伟贞从她"眷村"经历中生发出的对"眷村"的理解和运用,已经从"实"(现实、写实、具体)发展到"虚"(想象、魔幻、抽象)。从中苏伟贞不但实现了从表现"眷村"到超越"眷村"的转化,而且在艺术上也进行了探索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非英语""日常性题材"以及写实效果,使之归于艺术电影类型。然而,影片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主流价值观念、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在故事内容上造成文化折扣;"重细节、轻结构""重广度、轻深度"的宏大叙事,又在艺术观念上悖逆于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因此,冯小刚电影缺乏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权威评论及学术研究,很难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进入艺术电影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与刘震云合作后,其电影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逐渐摆脱王朔话语的影响,而深受刘震云新写实风格和新历史叙事的影响。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这部小说是刘震云对个体存在之思的延续,冯小刚导演在故事上没有做大的突破和修正,但他找到一条用外在形式的疏离感来表达荒诞现实生活内容的影像形式,对电影构图和影像叙事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  相似文献   

14.
申庚科 《理论界》2010,(3):22-23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 成仿吾,中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翻译家和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家。1897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六日)生,湖南新化人。原名成灏,曾用过石厚生等笔名。成仿吾四岁发蒙,1910年,当他十三岁的时候,随其兄成劭吾东渡日本,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先后在名古屋第五中学、冈山第六高等二部和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学习。1920年,成仿吾开始发表《澎湃的黄海》等诗作。1921年4月与郭沫若同行回国,筹备成立创造社,积极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从1922年10月到1925年5月,成仿吾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这一时期发表了不少文学评论和作品。1925年6月到广州,任广东大学理学院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从1923年到1928年,成仿吾先后出版的专集有《守岁》、《灰色的鸟》(与梁实秋等合著)、《流浪》、《使命》、《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与郭沫若合著),  相似文献   

16.
张晓云 《江汉论坛》2007,(6):133-135
金庸小说对音乐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中国乐感文化的理解.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再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的音乐元素走过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性格到武功再到音乐本身的过程,这显示了金庸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在"后金庸"时代,音乐元素则被作为一种氛围描写进一步表达了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17.
早期《老子》文本在不断发生演变。从郭店简本到帛书本,《老子》大致处于"自然分章"阶段,但人为分章的因素在不断增强。自景帝立经后,西汉《老子》的篇章进入了人为设计和裁划的阶段。帛书甲本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从战国中期到汉初,《老子》的主题意识在不断强化,最后在帛书乙本中以"德""道"的篇名完全呈现出来。帛书二本属于成型本,而北大汉简本则属于定型本。汉简本及邻氏、傅氏、徐氏三家本均当为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老子》的立经,与其文本的定型同步展开。在西汉中后期,《老子》进入了子学化的定型阶段,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即属于所谓子学化的定型本。《老子》的定型,以"天地—阴阳"的宇宙论为基本原理,其章数设计亦有相应的数理法则。刘向本章数设定的依据具体见之于其子刘歆的《三统历》,总章数"81"源自太初历的日法数,上下篇的章数(37对44)则依据中数五六之比而裁定。至于汉简本章数的设定,可能与盖天说有关:总章数"77",源自四七宿(二十八宿)的天文图象;而上下篇章数44和33,则依据"天三地四"说。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撰写的经典著作。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从形成背景到主要内容再到价值意义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法论自觉,对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深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比较诗学》以"基础文类形成了原创诗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基础文类"将三个主要部分联系在一起,每部分内容的前后安排又环环相扣,逻辑结构十分严密。另外,它从书名到研究途径、从概念的界定到具体的论述都呈现出一种温和宽容、客观、谦恭的开放姿态。《比较诗学》这两方面的特点给我国当前比较诗学理论以有益的启示:一、"比较"是比较者与两个被比较者三维视界的交融,反思比较者视界是确立可比性的具体途径;二,相对主义不应是选择判断的标准,而应是研究中所持的态度,这就是"公正、慈爱、完整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