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美国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手段及操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文类——“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通常以作者“侵入式叙述”、“戏仿”、“碎片拼贴”等手段及策略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重构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3.
张立群 《中州学刊》2005,(6):225-229
"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4.
茅盾与鲁迅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心理结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使其小说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拟从结构特色、文本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比较。以“点”代“面”,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小说与自“网”取“结”,以社会政治经济为小说经纬。鲁迅无疑是属于前者。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是采取个人回忆的形式,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等艺术手法.并内蕴着与契诃夫等人的精神联系,因而受到国外汉学者的关注。此后,他的小说便始终以中国人如何才能争到“人的价格”、如何才能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5.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2,(4):154-161+178
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王蒙小说创新快速多变,但又快中求稳,变中有常,颇代表了当代一部分作家,特别是中年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拟对王蒙这种创新模式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7.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创作正在走向开放,淡化情节的艺术结构和以心态为主的表现手法,变化并丰富着当代文学。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小说创作的传统模式。但是,我们不必怀疑传统小说模式的前景,这是因为另一种创作趋向也已形成,既有继承传统小说结构,强化小说情节的作品,也有以“俗”的艺术手法来绘制富于强烈的民族色彩的风俗画面。不少作家的创作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向,而上海女作家程乃姗的作品则体现出这一强化传统创作模式倾向,她用传统的民族色调精心地绘制了一幅上海风土人情的“风俗画”。  相似文献   

9.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小说,在我面前没有了模式”——谌容小说文体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小说的文体格局在新时期小说发展进程中受到了冲击。不管这种冲击是来自对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文体的重新发现与改造,还是对西方现代派小说文体的借鉴与融化,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作家自觉的主体意识见之于文体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都是对小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进行本体的建设与创造。这种创造固然涉及到整个小说的内在结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殷都学刊》2006,(1):73-76
20世纪40年代的权威小说理论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表现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特征。这一具有“两极对立性”理论特征的小说要求,不仅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作出了规定,在选材构思、结构布局、情节模式及艺术倾向上也对小说进行严格的控制。此时期非权威的小说理论在对前述“典型化”理论的极端性、对立性进行纠偏的同时,其理论自身也与前者形成了“极端的对峙”。  相似文献   

12.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13.
话本小说情节的主要模式就是戏剧性,这与其脱胎并继承“说话”艺术有很大关系。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模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其中冲突、转折、表演性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话本小说情节之所以表现为戏剧性,其原因与其内置的“拟书场”叙述格局密不可分,在这种叙述格局中,虚拟“说话人”和虚拟“看官”之间的交流是叙述合理性的依据,根本上说,话本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即为这种交流性服务,受到这种交流性的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虽已制定了各种反限制竞争的法律规范,但因形式过于零乱,权威性、可操作性差,缺少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执法机关,因而必须制定统一的反限制竞争法,以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反限制竞争立法应以有效竞争作为市场结构目标,围绕该目标,我国反限制竞争立法应设定禁止行政限制竞争行为等实体法规范,创设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执法机关,并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以保证法律的切实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丁帆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36-139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形式化了的叙述本体——走向本体的文学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新时期的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日益走向本体化,而且在形式上也日渐走向本体化。形式象一盒变化莫测的“魔方”,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它带来了叙述观念、叙述视点的调整和变异,使小说的结构形态发生了裂变。这种裂变不仅表现在作家们已经从情节为主的结构方式中解放出来,更主要的是,随着情节对小说审美力的推导逐渐减弱,结构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结构成了一种极富意味的叙述方式,对它的选择成为了作家们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陈映真极其丰富的小说底蕴中,剖析这位作家一反以美神为模式的外貌描写而突出男女性特征部位的价值。陈映真所有这些无意识的笔端流淌,均是对人类早期生殖崇拜现象的复归,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社会态势。作家“无意识”的性心理、性行动等的描述笔法是个张力极大的存在,值得文学评论家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从源头看,中国小说代表的是一种“异在”的话语精神。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言说,小说话语的非主流性或说反主流性代表了一种风格,体现了等级差异和争夺话语权的倾向,小说浅俗的话语特点也注定了其边缘化的地位。在小说怪力乱神精神背后是反叛正统意识形态的话语追求,这种“怪力乱神”违背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中正精神,有纵情乱性的作用,从形式和言说方式上深含着“异在”精神的解构功能。《水浒传》体现了这种怪力乱神精神,并以人物形象、语言策略和意蕴氛围映现出来,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经典模式,它由特定的结构组成,其构成因素与正统主流经典话语相异,表达了强烈的“异在”精神。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鹏 《云梦学刊》2002,23(4):54-57
在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赵树理和张爱玲,赵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是:(一)对启蒙(救亡)立场的传承;(二)艺术形式方面的民粹立场,则绕过或远离了五四文学创作传统的主流。张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则表现为:(一)基本上排斥和放弃了五四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立场;(二)呈现出一种反“现代”的态势;(三)艺术形式上既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又广泛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传奇”体小说。另外在民间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和张爱玲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及其形态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20.
张斌 《齐鲁学刊》2000,(2):30-32
新时期现代派小说是一个对传统的美学规范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断的挣脱、发展、拓宽和背离的过程。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探索期,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期,文本实验的低谷期。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中,作家在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主题内容及表达方式等层面各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打上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