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谐隐文发展到建安时代,得到空前发展,有诙谐赋、嘲戏文、笑话、隐语、谜语等,这些作品,笔调诙谐,语意隐约,有浓厚的娱情色彩。这与当时士风的通脱、嘲戏之风的盛行,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民间文学的繁荣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融的"不能持论"说源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人对其争议多集中在对孔融以嘲戏为论的看法上,这实际反映了曹丕的"论"体观念,其包括:"论"之文体特征为"宜理","论"之语言风格为"辞义典雅","论"之文体功能为"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风格论,是曹丕、陆机的风格论的发展。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电。……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相似文献   

4.
论韩愈文艺思想与庄学精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与庄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韩诗"诙俳"、"嘲戏"的创作特点反映了《庄子》"正言若反"之立言精神的深刻影响,至于韩愈的"为文精专"说则与庄子"凝神"巧专"观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后期的唐帝国在升平景象背后隐藏着诸多社会政治危机.随着李林甫等一批"干吏之士"走上政治舞台,唐代政治生活日趋失衡,引发许多盛唐诗人对个人政治前途的深切感慨.唐代大力拓边的军事政策导致内轻外重军事格局的形成,促使盛唐诗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国家安危.还有一些诗人开始在对儒家政治思想的颂扬中寻求救治社会之道,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关系的探讨逐渐增多,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三方面。(1)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促进人们的政治参与;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孕育民主的政治文化;促进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孕育中产阶级等。(2)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会推动市民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市民社会创造适宜的政治环境、提供合法性制度支持;有助于塑造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3)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利益集团的竞争制约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作用;社会组织缺少独立性和持久性,限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少数极端反民主的社会组织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构成威胁等。反观这些研究还可以发现,学界对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讨论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市民社会决定论,过分夸大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二是限制市民社会发展论,夸大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消极作用。对这些认识误区必须保持警惕,从而正确对待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努力把市民社会培育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与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理性批判,康德确立了人类社会弃恶扬善的进步信念,使其道德哲学、社会历史观与自然的目的论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同时他的关于自由、平等以及独立等人类基本的法权政治思想之探讨也展示了其在一些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意义问题上的深切关怀.这些思想不仅演化为此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对现当代西方法权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舍、钱钟书幽默讽刺艺术及成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长河里,曾升起过两颗璀璨的"新星"。一位是"和善的长者"、"平民作家"老舍,一位是四十年代中期,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学者钱钟书。老舍和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分别代表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幽默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在分析老舍钱钟书文学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成因,在了解其幽默讽刺艺术不同风格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不足和局限,对于深化丰富幽默讽刺艺术,纠正某些不良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朴趾源作为朝鲜讽刺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中的儒生为讽刺对象,揭露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矛盾。冷峻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描绘构成朴趾源讽刺文学的独特风格。同时,朴趾源还重视商业,关心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俳谐文指文人创作的内容诙谐滑稽的作品,包括赋、杂文等文体,主要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诙谐滑稽风格的作品早在先秦就已形成,主要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直至汉魏六朝时期,在人才学术兴盛的环境下,诙谐滑稽风格得以在文人中流行,形成了文体不一的俳谐文。本文拟从愚弄、以物喻人以及讽刺模仿三种产生滑稽的方式探讨汉魏六朝俳谐文滑稽。  相似文献   

14.
幽默话语的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语用问题。关联理论是关于话语推导的新理论,对幽默话语的理解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幽默的产生、幽默话语的理解以及幽默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韩愈《毛颖传》并非是抒发作者有才而不能见用的感慨,或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曲折表达了韩愈对体现在官员致仕问题上的君臣之道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韩愈与白居易、裴度等人所代表的意见存在分歧,从中折射出元和士人政治态度的分殊。《毛颖传》通过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产生俳谐意趣,这一笔法与中唐以至五代某些流行的文学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对此文的批评基本上出现于这个时期,宋代以后,韩愈的地位受到充分尊重,对此文的评价转而以肯定为主。  相似文献   

16.
西汉末,诙谐辞赋在扬雄的手里发生了质的变化.扬雄之前,东方朔、枚皋乃至王褒等的诙谐赋基本上是仅供解颐的作品,而扬雄却用它表现士人对自身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扬雄对诙谐辞赋的贡献不只是对更为新颖的艺术手法的探索,尤其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幽默言语阐释及其英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幽默言语及其翻译,特别是英译的问题.回顾了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幽默言语的发笑机制.指出幽默言语翻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在相关方面与源语趋同.译者在进行幽默言语的翻译时,应以关联原则为取向,努力在关于目的语的认知结构中储存、提取与源语相应的幽默效果生成方式,尽己所能地使源语发出者的幽默信息与目的语接受者对幽默的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有智慧的深意的笑是幽默的目的,矛盾和含笑地解决矛盾是幽默的实质,实现幽默的原则是超乎寻常,实现幽默的途径当然有法可依:如多读书,常思考,学点幽默思维和活用词句等幽默技法等等。  相似文献   

19.
幽默语言在追求幽默交际中最佳关联同时,牺牲的却是语义、语境、逻辑最大关联。但是,在幽默交际中,如果说话者和听者能够互明幽默意图,如果听者能通过语境,利用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能够实现幽默语言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境观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话语的认知心理理据。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幽默语义的理解和幽默言语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认知语境制约着幽默言语的理解,同时幽默言语的解读也依赖于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