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学界在总结中国社会学十年恢复与发展的具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多数同志把影响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问题归诸于以下几个方面:重经验研究轻理论研究、重微观研究轻宏观研究、参与社会变革程度低,以及缺乏高层次和完备的社会学理论等。对于上述几种观点所涉及的问题,一般地否认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中特别是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极端化发展,必然会影响社会学的正常发展,而在深入探讨影响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问题这一意义上来说,揭示上述诸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集中讨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议题以及中国社会变迁对于社会学发展的意义.我们认为,可持续性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性,而不是个体或小群体的可持续性;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可持续性;是兼顾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性;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可持续性.认识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用辨证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应当避免结构主义倾向,不能把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当前中国社会中同时并存着不可持续因素与可持续性因素,科学发展观则是中国政府追求可持续性的新战略.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中国社会学深入反思其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位置,反思社会学者与其所研究的对象--社会之间的关系,拓展对于其研究对象的理解,同时要求中国社会学者保持理论自觉,致力于发展出整合的社会学,不断创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5.
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是:我国重建社会学10年来,在许多的论著中,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很少,这表明方法论的地位在中国的社会学中没有被足够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的简要探讨,联系中国社会学的实际来分析方法论对于一个社会学者的意义,还望就教于社会学大家。一、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基点当代的社会学者一方面为本学科所研究的领域的广泛程度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主要研究宗教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因素,揭示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的社会根源,以及宗教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地位和它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历史学家库兰治和英国学者史密斯分别研究了历史和圣经,被认为是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先驱者。一般认为,“宗教社会学”一词,是法国社会学家涂而干首创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是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另一位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学诞生百年前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的特点,不少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进行了各具见地的总结。有学者将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主体性、实用性、开放性、曲折性和不成熟性等五个。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即为国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基于传统哲学观点的应用性;研究工作的群体性;社会学知识和观点的扩散性与普及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性、创造性。而本文则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特征主要有主体性格、实用性格、群体性格和开放性格等,为此我们将就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周伟文 《河北学刊》2005,25(6):63-68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魅力。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社会问题,从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构建本土化的人口社会学中距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意义上,人口社会学的本土化具有其特殊的内涵。而人口社会学者的学术自觉,则是人口社会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是当代中国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社会学在中国的曲折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国40年来的巨大社会变动,反映了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最近10年社会学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的社会科学舞台后的重建轨迹,更揭示了社会学是适应改革和开放的科学。研究现实问题,协调社会发展机制,促进社  相似文献   

11.
日常知识与生活世界——知识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社会学构成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它关于日常知识的生成机制和建构社会的功能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日常知识同生活世界之间辩证的交互建构关系,以及个体知识同社会共享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现象学社会学关于生活世界的日常知识是一种"现实感"的阐释,既显现知识同主观世界的关联,也没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在知识的客观真实性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知识社会学其它学派的主张。它对常识知识的关注及其社会建构论思想,对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均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的社会学分科中,异常行为社会学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目。所谓异常行为社会学,就是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异常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即研究这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以什么形式产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异常行为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比犯罪学要广泛得多,而犯罪与异常行为又是整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人的社会性解释的新起点与新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的社会性的塑造被放在了一个多样化、开放化、全球化的情境中。网络文化是人的社会性解释的新起点。网络文化对社会学最大的挑战 ,是对传统社会化理论基本规定性的挑战 ;对社会学整合理论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构架中 ,当代中国社会学对网络文化的解释必须深入到自身的社会结构中。对中国社会学来说 ,被文化多元性所孕育的“人的社会性”如何在全球性、民族性的交错平台上达到良性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赵子祥同志是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工作的早期参与者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在社会学领域辛勤地探索。《变迁中的困惑与解脱》一书就是他 2 0多年来思考与研究的结晶 ,从这本书里 ,可以看到一位社会学者艰苦的探索历程 ,同时也从学术的角度折射出我国在这 2 0多年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进步。中国社会学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重建社会学的 ,他们始终是站在时代前列 ,站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沿来反观这一进程。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学的一个主要趋向 ,即重视应用社会学的研究 ,尤其重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和思考。子祥同志…  相似文献   

15.
A·许茨在继承并发展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和吸收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型社会学流派--现象学社会学,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意义、自然态度、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许茨社会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中国社会学20世纪20~40年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学的建构期。如果说社会学从19世纪末开始的导入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化过程的话,那社会学的建构也正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要求,也是社会学学科化的必然。第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的崛起。当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将马克思与孔德、斯宾塞同列为社会学的鼻祖之一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中国共产党人的热心传播和倡导,尤其是通过“问题与主义”、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得到了长足发展。在20~30年代,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及学者…  相似文献   

17.
麦当劳在中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议题和文化现象,但仍鲜有学者从社会学理论角度来研究中国的麦当劳现象。结合贝克和吉登斯等人提出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麦当劳现象一方面体现的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时空远距化机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自反性现代性,包括个体化、自我认同的积极塑造、现代性机制的自我消解以及传统二元两分范畴的模糊与混杂。在这个意义上,对麦当劳现象的诠释,可以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处境。  相似文献   

18.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社会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潮。这个学术思潮在当时不仅完全改变了人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角度,也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唯物史观社会学作为当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学派,积极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三大论争,这些论争虽然都是以学术争辩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都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说,在唯物史观社会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学,是一种"新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发展,为解读中国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深化了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首次“社会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近期在中山大学结束。来自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以及美、日、西德等国社会学学者与社会工作者共四十五人,就社会学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讨论,所涉及的中心内容大至有以下七个方面:一、人口问题。有的学者提出,影响生育率的升降,既有政策问题,也有社会条件与社会环境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政策对降低生育率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有的学者明确指出,社会环境与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生育率上是相辅相成的,人口政策的伸缩应充分以社会条件为依据。二、老年问题。我国人口结构中年龄结构的变化,必将引出老年问题;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终身制的废除,使老年人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林南教授建议:应把权力结构变化与职业结构变化分开,要研究老年问题对职业结构的影响。会议认为,中国的老人问题的产生,与世界各国的人口老化有所不同。中国老年人的保障问题可以吸取西方的经验,但不可照搬,而与中国传统结合,形成更好的保障制度。朱传一教授还就形成农村老人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建议,得到与会者的重视。三、社会福利问题。应用社会学工作者指出,把理论与工作结合,是社会学应用的一大途径;政府组织与社会力量结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法。会议还具体讨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