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白居易的佛学修养是"戒"定"慧"三学兼修,即既注重佛学的义理了悟,也坚持佛教的修行实践.他认为,"定"为"慧"因,"戒"为"慧"根,三学迭相为用,互为因果.这种对佛学的理解贯穿其一生的认识与实践,也表现在其诗文创作中.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诗集中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从而说明王安石的佛学修养是相当深厚的。  相似文献   

3.
提起佛学,当然就要讲到佛教,因为,佛学是佛教的经典,讲佛学就是讲佛教的学说.但是佛教和佛学的概念还有一定的区别.佛教是一种宗教,除了有其完整的教义之外,还有一整套制度、仪式、信仰.而佛学则专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学说,是佛教各种流派所遗存下来的学术著作和学术理论,内容大多是探讨宇宙、人生、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涉及哲学、宗教学、思维学诸多学术领域.我国的佛学博大精深,典籍汗牛充栋,其理论深邃幽微,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4.
佛教中涅般木解脱目标的基础,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以此为切入点,文章旨在探讨红楼诸艳的宗教态度和佛学修养,及其与宝玉参禅悟道、出家解脱的联系和差异性。宝玉出家体现了与佛教原始宗旨较为接近的修行理念,与其相呼应的,是有小乘气息的惜春,红楼诸艳中大多数人的学佛态度,并非真正的宗教浸润,而是士大夫式的佛学文化与禅悦。  相似文献   

5.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学的重要派别 ,主要由佛教教义的思想内容 ,论证教义的理论形式与宗教修养方法三部分组成。从其理论形式和修养方式看 ,陆学与禅宗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但从思想内容上言 ,其区别又显而易见 ,本文拟就其同异之端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的一生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作为"山水鼻祖",其创作的山水诗精工细致,更独具佛学意蕴,尤其饱含佛教的净土信仰.在他的山水诗中,谢灵运欣悦地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对人生归宿的趋向及悟理之后宁静淡泊的心境.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欧美学术界,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潮流:即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去解读佛教,或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测佛教精神训练的神经生理机制。近年来,欧美学术界的这种风潮,也传入到中国学术界,并成为了中国佛教研究现代化的一种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的佛教研究中,如何正确看待佛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术界的佛学科学化研究,是基于西方哲学与科学立场的,或者说是非佛教本位的。在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佛学与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基于中国传统佛教的立场,去处理这种关系,是十分关键的。太虚法师是中国佛教界较早开始思考佛学与科学关系的人,而他的见解,对于今天佛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舍勒对佛教的研究立足于现象学而展开,在佛学诸要素中,舍勒不注重从意识结构的角度去探讨佛学的特质,而是直接从佛教的世界现、人生观入手,剖析佛教的实质.他认为佛教实质是一种受苦的形而上学,这一学说对苦的本质以及如何去苦有其独特的理解.舍勒指出,佛教慈悲观念的实质意义在于否定自我与个体,从而最终趋向于虚无.舍勒从人格(位格)角度对佛陀等圣者形象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具有普适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韩佛教交流史上,中国佛教对韩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突出,但是,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大批韩国来华僧人在帮助中国佛教界翻译和抄写佛经,丰富中国佛学宝库;明辨佛经义理,完善中国佛学体系;保存佛学典籍,振兴中国佛学宗派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韩佛教交流的双向特征,充分肯定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佛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心物浑融"或者说"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佛学本体论的基石是"缘起说".佛教缘起说中最基本的几种缘起观如印度佛教的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实际上都是讲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也即和合关系.佛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状,主要是因为佛教乃是一种特别强调"感性"的宗教,整个佛学体系都是以"感性"为原始根基,佛教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唐文人的社会角色中书舍人、学官以及入幕进行了考辨。中书舍人也是一种文人色彩颇为浓重的清要之官,元、白的制诰之作也可以视为中唐古文运动实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唐时期还有不少文人都作过学官,在其生涯中都有较重要的影响,产生过不少为后人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文人入幕则构成了士人阶层流动的一大景观,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思想的活跃、文学体式的成熟,唐宋文人的爱情悲剧作为特殊的题材大量进入文学的表现领域。唐宋文人关于爱情悲剧的作品,不仅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从中折射出其凄凉而坎坷的人生况味。个体意识与主流意识的冲突,"婚外情"的存在,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爱恋,是形成唐宋文人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风景名胜的名称与历代文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名称折射出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并体现了传统的旅游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文学复古和儒学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都是以恢复和绍述儒家文化为明确的主题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宋代文人的理论和创作的实际情况尽管复杂,但从复古的方式上看,主要就是内容上对“道”的极端强调、语言形式上崇尚质朴平淡、体裁上重视散体文和古体诗等。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抒情诗中 ,不再是乐观的循环思想 ,而是时光、生命价值在有限中一去不复返的悲凉。由于惜时意念的抽象性、文学表现的直率与意象思维的局限性 ,唐宋元文人的相关创作基本上沿此思路 ,从中可看出同中之异 ,即不同时代各自共时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散曲家在怅惘情怀之下,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大自然周而复始的推移变迁,也唤起了他们对自然美深入细致的观赏、品味和感受。元散曲家按照季节推移的自然顺序,从不同观赏角度,感受方式,描绘出了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使人从中欣赏并感受到大自然在循环往复的季节推移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美,也揣度并感受着曲家的心境。这一类作品另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月境与禅境     
月意象超越了自然的囿限,以其澄明高远的特质在文人骚客与佛徒释子的心中构筑起一个空灵澄澈的审美境界,月境与禅境相互映衬,使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苏轼"文人画"的理论,历来有许多拥护者和批判者。透析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苏轼所为的真正意图是为了扭转当时的时代风气。反对一统,提倡创新,与他当时"反王(王安石)风""辟柳(柳永)词",并借此来匡挽士风的心态是一致的。当时文人们接受这一观念,无论从外在时代精神来说,还是从文人内在心理来说,都是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引起的"文"的危机进而自觉进行着"文"的改革有关,当然与苏轼个人魅力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分析了富有的精神贵族歌德独立而自信的习性,这种习性驱使他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文学场中率先发起了一场培养纯粹艺术的符号革命;革命者歌德在与他律的祖父辈、父辈和同辈作家的斗争中,建立并捍卫了艺术自主的原则,创立了文学场的自主法则——先锋派作家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一法则的首创使他成为"为艺术而艺术"潮流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