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梅洛-庞蒂:意识与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目的是"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为此,需要超越唯心论的视角和实在论的视角.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是通过对置身于世界中的"本原的身体"(proper body)的描述来实现这一点的.这个身体与周围世界处于一种相融相契、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中.但在这里.身体仍然是过于被意识化了,仍然是处于意识主体的位置上.后期的梅洛-庞蒂放弃了这种意识哲学的观点.转而把身体设想为世界的片断,身体和意识是在存在上升为现象性的运动过程中被构成的,身体与世界一样.是由同样的质料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身体活动与意义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身体思维的哲学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竟话题。从实践意义看,我的身体不仅是我的意志的载体、我的运动机能的寓所、我作用于世界的工具,还伴随着我的全部感知、评价活动。我的全部感受、反应等意向活动都是通过身体发挥作用的。探讨身体哲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尤有借鉴价值。它可以与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直接感性特征相互印证。如同感觉是身体的感觉,意识也是身体的意识。身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形成主体际的交往场域。主体交往首先是身体的互动,身体互动构成礼仪。主体际形成特定的礼仪文化模式。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就是培养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他事的意义沟通能力。礼乐文化强化了意义的社会功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对人身的关怀、尊重上面。  相似文献   

3.
生理增强技术是利用药物、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改善人的身体机能和生命活动的技术方式或手段.其伦理两难体现为,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和进化带来威胁.要解决此问题,就要调和生理增强技术和人类自身的共同善之间的关系.身体德性立足身体之自然善,致力于解放身体、挑战身体的局限,以发挥身体的自由和价值.身体德性指导下的生理增强技术,应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以身体强健为动力、以身体自由为目的,致力于人类自身的共同善,如此生理增强技术就不仅会实现自身的积极价值,也会为维护人类自身及其进化的利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小说表现出强烈的身体倾向.身体叙事在其小说中不但是一种技巧,也成为一个寓意丰富的符码.在他笔下,有身体才有故事,身体被无限放大,身体的痛苦与欢乐就是整个世界.郁达夫通过身体叙事寻找生与死、得与失的意义,并且辐射到民族性、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提供了通过文本认识身体复杂情态的更多可能.其成功的经验及历史局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身体叙事和身体审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莫怀戚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为什么他之前的小说很少有“身体的在场”?他为什么突然对身体表现出了强烈的书写兴趣?他通过身体书写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小说中大量的身体叙事对莫怀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那以后他是如此地醉心于身体书写,这会使他和他的小说都陷入到消费主义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吗?通过对诸如此类疑问的解析,将会使我们对这个风格特异的小说家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7.
中医身体观的现代阐释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逻辑困境。导致困境的形而上学根源是对象思维所导致的对象身体的存在论偏见,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首先将身体构想为处在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上述偏见导致研究者将西医的解剖学身体观视为理所当然的标准,来研究与评判中医身体观的意义。要走出上述困境,就必须通过批判对象身体的存在论偏见,揭示出对象身体观的经验基础与理论预设。这种批判将引导中医的身体回归现象世界,引导中医研究从对象身体观走向现象身体观,即以“现象身体”为基本原则来重新理解中医身体观,来推动中医身体观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8.
“身体”是福柯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我们所有历史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线和基点。我们对“身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识程度。福柯将“身体”作为一个观察世界的眼睛,通过“身体”将其哲学建立在一个空前的高度之上。  相似文献   

9.
身体叙事学强调以具有情境性、关系性的身体感知作为叙事的动力,体现叙事的内涵."身体"是阐释章明电影的美学风格与独特价值的重要视角:通过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使人物回归到未被规训的身体感知;"看"的动作将身体呈现为一个"感官的场所",将即时性的感知作为叙事动力;身体具有媒介作用,能够通过感知具体的身体情境理解丰富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身体的狂欢——巴赫金诗学理论的人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问题一直是一个现代人文学术领域的重要问题,然而巴赫金诗学理论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人学的视野观照诗学,格外突出了"身体"问题在其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存诗学理论.扩而言之,就是以"身体占位"理论为其诗学建构的现实基点,以"身体时空体"与"身体狂欢"理论为其诗学从认识到实践的双向度展开,由此建构了"本体-认识-存在"三位一体的生存诗学理论.把握这一理论,对于今日科技理性主宰下实现人的本真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其他组织"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法律地位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尚不明确,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从我国立法、理论现状和实践困境人手,在比较国外法律制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来看,应当赋予"其他组织"以民事主体地位,而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应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民事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人本主义批评观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王晓明、葛红兵、谢有顺分别以"精神"、"身体"、"意义"为核心,提出了他们各自所代表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批评观.然而他们在急切地呼唤人性的同时往往滑向功利,使得批评立场与批评实践之间发生了分裂和悖离.在他们身上深刻地体现了历史"中间物"的特性.本文试图从他们三人的批评观以及批评实践出发,理顺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探讨他们批评观的异同及成败,进而展示人本主义批评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特别是其后期现象学思想的影响,并且提出了“身体”这一概念,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身体现象学。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躯体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认为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躯体写作创作轨迹逐渐脱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所主张的样态,从建构女性主义话语,确立女性独立意识,最终走向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8.
梅洛-庞蒂作为与萨特同时代的法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主要观点是引进了身体作为桥梁,弥补了二元论与纯粹的经验主义的缺陷.人与世界接触后,便是人的身体所反映出来的表现性.身体的表现性在对外界的反应,以及人的表现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所起的作用,是很值得探讨的,在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语“人体 人体”构成的双音人体词语多表示非人体的意义,这类特殊人体词语群的结构表现出以联合式为主的特点,其入词语素的选择和转义的产生则都受语言外部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红岩》的“身体”革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