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应当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并使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理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之甚少,这都制约着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贬低和冷落。在一段时间里,理科大学教育几乎是清一色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学生缺少必要…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要求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高等教育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探讨教育学生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在高校构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国祥 《学术论坛》2005,42(1):155-15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作了界定,然后从科学发展引发的危机上说明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照和渗透,再从两种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和时代发展潮流上说明两种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指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  相似文献   

4.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别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作了界定 ;其次 ,探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对立的原因 ;再次 ,揭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壁与融合之势 ;最后强调指出 ,要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整合中重塑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依然是他们的精神特征。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主体性精神 ,并非完全与世俗精神对立 ,批判性和超越性是其内在特征。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起着价值导向作用 ,有利于人的生命优化。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守护着人文精神 ,保持一种批判理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也应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高科技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集中体现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推进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形成史的梳理 ,可以看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哲学中是统一的。两者的统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人文精神统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逻辑相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初步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自觉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学界有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讨论 ,似乎均着力阐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 ,认为忽视这一差异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问题 ,并将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阶段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应当说 ,这一探讨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无论如何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 ,并促使人们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重新理解人类生活实践的精神特质。然而 ,当不少学者力图从概念上给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明确的界定时 ,问题也随之发生了 :科学精神是否是有别于人文精神的另外…  相似文献   

10.
农科大学生是国家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了解和掌握农科大学生区别于其它学科大学生的独特的人格特征,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有助于增强教育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从而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对农科大学生人格特征的专门研究还少。本文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