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的治理是社会学、法学、民族学甚至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从逻辑进路上,既有传统公权力的单向治理维度,也有现代的公私权的互动共治。在对民族村寨自治体下沉的分析框架下,如何将国家和社会公权力的运行轨迹限制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内,并在民族村寨复杂的民族文化习俗中使自治体管理价值最大化,将国家层面和民族村寨场域的不同治理范式通过下沉后的自治体进行社会秩序的有机调适值得关注。近年国家拟建立自治体下沉的村治试点,其目的在于削弱国家公权力在基层的渗透,扬私权抑公权,将公权力的运行和村民私权的保护纳入现代化的法治治理逻辑中,进而凸显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中权力与权利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精准帮扶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治理。对于通过旅游产业推动精准帮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民族村寨而言,政府、农户、产业、社区、游客五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在帮扶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矛盾纠纷不利于社会治理。这些问题包括:政策操作难度(政府因素)、农户自身问题(农户因素)、不同发展基础(产业因素)、管理方法不足(社区因素)、不当游览行为(游客因素)。有针对性地构建基于精准帮扶的社会治理路径,需要综合考虑转变方式、扶贫反思、全局平衡、尊重理解、治安管理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力进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民族村寨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能提升当地民众的收入。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在利益分配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既要让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又要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抽样调查和访谈,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现状,并以此为根据对该地区的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构建适合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与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村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以第一书记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在共同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协商,发挥各主体在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中政府在转变治理机制、健全驻村制度、提供权力与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书记在宣传落实政策与精准输送资源、信息反馈、关联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接点作用;民族村寨在外源性力量帮助下并结合自身的环境、文化、民众等内生资源发挥着主体作用。正是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产生信任与合作,从而达成增强更大合力的共同扶贫行动,在加快西南民族村寨精准脱贫步伐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引下,四川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显著建设成效。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第一产业完全主导的生产模式,同时也面临诸多限制因素。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调研四川省14个民族村寨后发现:四川民族村寨旅游振兴中仍存在资源禀赋、经济效益、收益分配与环境保护四大现实瓶颈。针对当前发展痛点,应选择加大基础资源投资、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品销路、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等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寨老"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侗乡村寨治理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黔东南L村的调查发现,在寨老们以侗族传统反思现代化、外来政府组织以"后现代"维护侗族传统及行政村合并的背景下,L村的"寨老"组织得以制度化重启。重启后的寨老组织在其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应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激发传统社会组织的活力,以提升政府项目的有效性为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制度,共同将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构筑为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然而,"直过"民族村寨因其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结构转型不易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村寨与现代接轨的步伐,抑制了村社的改善与进步,社会高速经济增长下的深度贫困现象在"直过"民族村寨尤为严峻。以绝对贫困的边疆少数民族村寨为个案,探索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协同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新思路,它可以有效弥补农村单中心治理绩效低下的不足.乡村协同治理需要各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社会资本可以为乡村协同治理提供信任与合作的网络,它与乡村协同治理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资本的正负效益都影响着乡村协同治理的绩效.因此,在乡村协同治理过程中要关注社会资本这个变量,转型传统社会资本、培育新型社会资本、鼓励农民参与.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贫穷落后地区。建国后,我国分阶段进行贫困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许多民族村寨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1世纪,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培育,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一些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村寨管理更加规范。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从治理层面、政策引导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出台有效政策激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拓宽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渠道,保护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独特风貌,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类人才,确保民族村寨实现脱贫攻坚与文化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民族村寨存在着道义经济观行动模式和理性小农行动模式。这两种行动模式构成了村民集体行动逻辑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民族村寨在没有外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介入情形下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在村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域中,历经重重博弈,道义克服了小农的自利行动,完成了民族村寨的产业升级转型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区推行了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等多种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模式。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保护与发展难以兼顾,理念存在缺陷,策略与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应深刻认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反思其理念和策略,思考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乡土文明的存续、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为研究个案,研究了西部一个边远、贪困的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以旅促农、助农增收的富民之路所取得的经验与启示,这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可乐部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实行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在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的利用。在运用过程中,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成份,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更好地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对于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的西南山区民族村寨而言,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迈向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之一。在对西南山区11个民族村寨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其文旅融合进展状况:文旅融合在不同民族村寨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文旅融合开发的参与主体多元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了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和更新;文旅融合发展增进了少数民族的幸福感获得感。进而,基于实地调研情况剖析了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文旅融合度还不够高、文旅融合产品单调、文旅融合内容欠挖掘、文旅融合利益分配不均、文旅融合多主体协作不够。最后,提出了深度融合、创新产品、转化内容、协调利益和增强协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以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逻辑起点:绿色减贫既有助于促进民族村寨产业优化升级,又能推动民族村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下,打赢生态治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绿色减贫正好构成了这两大攻坚战的链接点。实施绿色减贫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查阅,从民族政治学视野分析塘子寨苗族村寨治理的实践及特征,总结塘子寨村寨治理的宝贵经验,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村寨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