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蒙古学是包括在“东洋学”(亦称“东方学”)里面的。这里所收录的已故蒙古学家,系指日本的东洋学家中曾从事蒙古学研究,在蒙古学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成果,并在蒙古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们大都属日本蒙古学的初创者和开拓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蒙古学学者,现在日本的蒙古学就是在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珂通世(Naka Michiyo,1851—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股竞相介绍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作品的热潮。不仅他的几部重要作品都已翻成中文出版,有的作品还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出现。似乎有必要对这些译本进行些比较研究,以期提高译文质量,更准确、流畅地译介劳伦斯的作品。 笔者最近有机会浏览了劳伦斯的主要代表作Women in Love的两种译本。一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的由李建等三人译的《恋爱中的女人》(以下简称长江),一本是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的由郑达华等四人译的《恋女》(以下简称浙江)。笔者总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是中国译介作品最多的芙国小说家,他的经典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我国流传的重译本很多。众多的重译证明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显赫地位和马克·吐温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接受芙学理论从读者和译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名著如《哈克》流传众多重译本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先生于 1 92 0年 5月赴德国留学 ,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 92 1年 2月 1 1日《时事新报·学灯》刊登了他给李石岑的一封信 ,题为《自德见寄书》。这封信现在收入《宗白华全集》的第一卷。宗先生在这封信中首先描述当时德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 ,出版了许多介绍中国文化的新书 ,《老子》的译本已有五六种。接着宗先生表示他在德国期间准备以“文化”为研究的总对象 ,对自然科学 (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 )、哲学、艺术细细研究一番 ,“回国后再拿一二十年研究东方文化的基础和实在 ,然后…  相似文献   

6.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卢烈红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伤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访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治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  相似文献   

7.
受到 1991年苏联解体的影响 ,俄罗斯联邦的蒙古学研究 ,成绩不如前苏联 ,但成果还是不少。从 1992年 -1997年俄罗斯蒙古学的研究成果 (包括发表、出版的论著 )看 ,可以发现俄罗斯蒙古学家加强了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的研究。大量的工作用在查找原始文献上 ,对语言史的研究占了相当的比重 ,而且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态势 ,即将蒙古语族语言和东亚、东南亚的一些语言放在一起对比研究。最早开始这项研究的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В .М .宋采夫 (В .М .Солнцев)。他通过对蒙古语族语言的研究 ,指出蒙古语和东南亚的一些语言存在着类型和…  相似文献   

8.
吴熊和教授(1934—2012),上海市人,我国著名词学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半个多世纪以来,吴熊和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词学的教学与研究。他是"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的学术传人,在唐宋词学、词学文献学、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蒙古学家杰里迈亚·柯廷(JEREMIAH CURTIN)在蒙古学研究的历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他曾写了三本大部头的有关蒙古学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在他1906年逝世以后才出版的。第一部书《蒙古人的历史》,于1908年在伦敦出版,全书426页。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以优雅的文笔为该书写了长达7页的前言。第二部书《蒙古人在俄国》,于1908  相似文献   

11.
洪涛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树木学家,毕生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树木学教学及科研工作,长达50余年,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森林及植物进行了标本采集.他1923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1943年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1944年转入云南大学,1945年转入四川成都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 年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专门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教学与研究.他对树木分类有独特兴趣,先后担任植物分类学教授史德蔚博士和树木学家陈嵘教授的助教. 1952年任南京林学院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助教,参与编写《树木学教科书》《中国树木学》《树木图谱》《树木学》《中国树木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1979年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协助郑万钧教授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 1、2卷;1983年郑万钧教授去世后继续担任《中国树木志》总编辑,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3、4卷;1997年任《中国高等植物》主编之一. 2018年1月2日病逝,享年95岁.洪涛发表论文13篇,出版著作14部(含译作),编辑书稿达 4000万字以上,曾任国际树木学会会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顾问等职.洪涛先生自称是中国树木学"终身的助手"永远的编书匠和"恪尽职守的看门"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25日上午,当代著名词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吴熊和教授追思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追思会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境内外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吴熊和教授的生前好友、学生弟子等一百三十余人参加了追思会。吴熊和教授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词学名家之一,在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词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作为原杭州大学及新浙江大学  相似文献   

13.
蔡巴贡噶多吉著《红史》(原题《迭卜贴尔·玛波》,又作《乌兰·迭卜帖尔》),由稻叶正就、佐藤长将全书译成日文出版(《乌兰·迭卜帖尔——西藏编年史》,法藏馆,1964年。以下简称《编年史》)之后,已成为我国最熟悉的西藏文献之一。这一日文译本包括正确的译文和详细的注释,受到了我国藏族史研究者乃至蒙古史研究者的重视。在海外,中国的周清澍先生曾对日译本作过一些评论(《藏文古史——<红册>》,《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4.
《科瓦列夫斯基传略》,喀山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共112页。Г·萨莫夫著。本文所要评论的这部书是论述著名东方学家、俄国科学蒙古学奠基人奥西普·米哈依洛维奇·科瓦列夫斯基(1801—1878)生平与创作的专著。作者Г·萨莫夫多年从事蒙古学史研究和科瓦列夫斯基学术活动研究。他的这部新作即是其长年对档案史料作科学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评艾米莉&#183;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相似文献   

16.
卡尔·扬(karl Jahn)先生是奥地利杰出的东方学家。他长期从事中亚学、蒙古学、突厥学研究,主持《中亚杂志》编辑工作达30年之久。在阿尔泰学研究领域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6年3月26日,卡尔·扬出生在奥地利的布林。青年时期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开  相似文献   

17.
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译审范丽君翻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乔吉先生审订的著名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捷尔吉(KaraGyorgy)教授所著《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的汉译本,已于2004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蒙古文字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古老文献的系统研究,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蒙古语言文字的演变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蒙古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2月3-4日,莫斯科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召开了纪念尤里·尼古拉耶维奇·列利赫的学术报告会。Ю·列利赫教授(1902-1960)是苏联著名西藏学家、印度及中央亚文化史家,苏联每四年都要召开一次以他为名的专题学术纪念会。本次会议是由Ю·列利赫学会联合全苏东方学家协会及东方学研究所印度室和南亚室共同组织召开的。  相似文献   

19.
在18世纪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阿日那与他的蒙文译本《西游记》.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对阿日那的时代、家世与生平以及蒙文译本《西游记》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谭献是晚清著名词学家,由其辑录的《箧中词》是清词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选本,后世学人对他的关注与研讨亦多围绕此书展开,至于其学术思想上的宗尚则乏人问津。事实上,在谭献本人手书文字如日记、书信等当中,以常州庄氏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今文学家们高频出现,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将此置于清代整体学术背景之下,同时联系谭献在词学领域之外的治学实践可以看到,以开创者庄存与为核心的常州学派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