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作为一种“客礼”仪制,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围绕该“客礼”,引发出多种风俗行为,词人创作茶词,歌妓歌以侑茶,便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茶词与其他众多的酒词、应歌词、节序词和寿词一样,具有社交、娱乐和抒情三种功能。茶词的创作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茶与宋代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被赋予人文意味而成为宋人诗作中的书写主题。黄庭坚咏茶诗,于日常生活中体味禅智理趣,借禅学语汇呈现品茶体验和工夫境界。其咏茶诗创作借鉴禅宗机锋棒喝、截断众流的授教特点,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层的使事用典、意识形态层的理性体悟和实践行动层的心性修养等方面。以茶文化为媒介解析黄庭坚深厚的禅学修养,有助于对宋代茶禅一味的历史内蕴探赜索隐,进一步把握文人的禅悦倾向对宋诗风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武陵山脉的大巴山地区,那里盛产茗茶。一年四季在栽茶、采茶、饮茶、唱茶、喻茶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茶歌就带入到土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长此以往,土家便形成和积淀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土家歌谣中就蕴含着一种浓厚的茶意向。民歌中的茶文化意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带来的雅致,温馨与悠闲,滋润。可见茶文化的兴盛同社会经济的兴盛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本文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古人有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警寒,茶之功大矣.”茶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赞赏而发为诗兴,使后世读者获得美感的享受.茶诗,是诗的茶事,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的饮茶习俗、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从茶诗中探得它的踪迹.谁第一个以茶赋诗呢?苏轼说:“厥传唯杜育.”(《寄周安孺茶》)杜育生活在晋代,除他之外,尚有  相似文献   

7.
“僧茶不分家”,“自古佛寺多名茶”,“茶禅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佛教徒通过饮茶这一特殊生活方式达到“和敬清寂”意境与禅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又植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方式之中。本文作者率先对“茶禅一体”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源流,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8家国家级的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近日联合倡议:鉴于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建议将茶定为国饮。他们在倡议书中指出,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提倡“茶为国饮”,有助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拉动茶产业的发展。这8家机构联名呼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宣传饮茶的好处,使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茶真正成为大众饮料;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民间茶俗表现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茶俗现象的考察研究 ,笔者认为 :三峡民间茶俗属于区域性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具有地方性、传承性和可欣赏性  相似文献   

11.
戏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宋代曲子词的影响。宋代以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曲子词和戏曲所共有。到了宋代,曲子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曲子词的曲调在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共时态横向交流中融入戏曲曲调,并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子词的缠达、唱赚和诸宫调三种表演形式是戏曲发展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宋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资源之一的儒学,对宋词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主要表现在:儒家达济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了豪放词的价值取向,拓宽了词表达的范围;儒家"温柔敦厚"的艺术观,从某种程度上又深深浸染着宋词的艺术风格,使得词风变得既香艳风流又典雅蕴藉,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主要从女性文学的角度观照李清照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代女性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自强的要求、自恋、自怜的情结等思想感情特色,在艺术上多委婉情深、率真自然、浅白通俗。李清照词集宋代女性词之大成,成为宋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显然,李清照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过人的抱负,使其词也有一种超乎一般女性词的“丈夫气”,从而兼有女性词和士大夫词之长,成为千古流芳的“易安词”。  相似文献   

14.
柳永和周邦彦皆长于羁旅行役词,然彼此风调各异,柳词"奇爽疏快",周词"深静和雅"。柳永秉有宋士林中罕见的"狂放"性格,周邦彦则渐染漆园意趣。柳词在形式上有创辟之功,周词后出转精,而缺乏高远的诗人之致,则是他们共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宋诗茶词语例释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排比文例方法,对出现在《全宋诗》里的"春风"、"紫笋"、"急须"、"龙凤团"、"兔毫"等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进行考释,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北宋词曲的传播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曲传播、词曲消费是北宋时代较为兴盛的两种词学活动。其传播类型有书信传播、书籍传播、宫廷应制传播、歌楼酒宴传播、送别赠答传播、郊外畅游传播等,其传播主体分别是词人、书商、歌妓等;其消费特点是全民性、娱乐性、二重性。传播-消费活动的兴盛,在于汴京具有优良的外部传播-消费条件,北宋词具有成熟的内部传播-消费机理,汴京词曲传播-消费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链。北宋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酝酿了粗浅的词曲传播-消费理论,其传播理论的核心———被传播的就是优秀的,其消费理论的核心———词曲消费是一种正常的、客观的、大众娱乐的精神活动和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17.
蜀道交通与茶文化传播——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西南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蜀道是茶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的主要通道。先秦至隋唐时期,茶文化经蜀道传播到全国,形成川蜀与江南两大茶区。源自唐代的茶马贸易到宋代渐趋繁荣,川茶不仅大量输往西北,而且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相似文献   

18.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处于宋代历史转型期的词人为例,通过对其有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来阐释时代巨变给词人的心理和创作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解析宋代元夕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明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宋词研究者的持续助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词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诸多困境:文献的完整、知识的密实、经典的稳固、范式的成熟等从多个维度制约了唐宋词研究的活力。事实上,明词作为唐宋金元词在时间上的接续者,是我们在通代视域下重审唐宋词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与经验视角有助于我们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探究唐宋词研究中仅靠同时代文献无法解决的难题,重新评价唐宋词研究中的一些“平庸”问题,理解并反思现有唐宋词研究话语中的明清词学元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唐宋词研究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