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币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导致改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关于王莽改革币制的次数问题,历来的著述所载颇有抵梧。或说“王莽凡改币制五次”,或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或笼统地说“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王莽究竟几次改革币制?据《汉书》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至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西汉政府发行的货币均为五铢钱。  相似文献   

2.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二二○年代汉即位(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对豪强贵族实行《九品中正》的政策,对人民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没有沿着曹操打击豪强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终于走向同豪门贵族妥协的道路。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却有所贡献,还是在当太子时就著有《典论》,可惜现在仅存一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极有价值的著述——《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4.
官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戛内容之一。这项改革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直到新莽覆亡(公元23年),前后持续了二十四年。代新而立的更始政权,以及割据天水的隗嚣、齐地的张步等,也曾沿用过王莽官制。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经略河北,“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①,开始废止王莽官制。随着刘秀统一全国战争的进程,王莽官制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废止。稽诸史籍,王莽官制作为一朝制度,确曾在全国推行过,这也为居延出土的王  相似文献   

5.
王莽从贵戚低层向权力核心靠拢并以和平方式登上皇帝宝座,与西汉后期社会舆论导向关系密切。汉末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易姓改命"和"再受命"思潮渐为时人所接受,为王莽改朝换代奠定了理论和舆论基础;王莽折节恭俭、谦约退让、克心履礼、折节行仁、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等不同时俗的行为举止,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成为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圣贤之人",朝野内外颂声并作,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拥戴与支持,为其代汉做了舆论上的引导;符命瑞应舆论的制造昭示着其代汉是天命所归,王莽在舆论的推动下"不得已"完成新汉政权的和平嬗代。总之,舆论引导与制造推动了汉新政权的顺利更迭,舆论战在王莽禅汉的道路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的称号,如汉、唐、元、明、清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中国从夏朝开始建立国家历经4000余年,其间沧海桑田,改朝换代,次数难举。  相似文献   

7.
出荆州城东门,过草市后向北行走,在一片田野之中,有一座土城静静地横卧在那里,城内远处的树林之中,偶见几幢平房,这儿就是郢城的遗址。对于郢城,史籍都语焉不详,说法也不一致。《荆州城》载:"郢城,曾是楚昭王时的楚国都城。"《荆州府志》记载:"郢县秦置,后汉省人江陵。"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秦置郢县,属南郡。汉置郢县,治郢城(《水经注》)。《荆州漫步》一书则认为郢城是楚平王时所建都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郢县为郢亭;东汉时  相似文献   

8.
王莽主政后于平帝元始四年奏立《乐经》,而平帝之前的西汉朝廷所立儒家经学皆今文经学,平帝时所立《左传》、《毛诗》、逸《礼》、《周官》、《古文尚书》皆古文经学,《乐经》自然不会例外。古文经学被今文经学压制一个半世纪后获得突破性发展,既体现了王莽政治改革和文化改良的政教理念,也反映了王莽“制礼作乐”追迹周公的理想追求。从先秦儒家经学文献在西汉的遭遇中可以发现,王莽奏立的《乐经》文本既不是三代曲调曲谱,也不是阳成子张衡所作《乐经》,而是战国初年在魏国流传的《大司乐》。而孔子弟子子夏在魏西河教授儒学,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并在国内提倡儒教,故此文本应是子夏传授的孔子“乐教”文本。王莽利用《周礼》和《乐经》作指导所进行的改革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今天仍然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评扬雄的政治操行刘晓勤扬雄是西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王莽天风五年,终年七十五岁。他的一生多用心于内,少求于外,曾自比孟子,仿《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学术上颇有造诣。尤其是《法言》一书很得后世名儒学者的赞赏。汉...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1):15-19
宗室王侯作为西汉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曾对维护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外戚势力的崛起,双方在政坛上展开角逐,他们的关系成为影响西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王莽在夺权过程中对刘姓王侯采取了兴灭继绝、经济收买、翦除政敌、军事镇压等手段进行笼络和控制,宗室与王莽的关系也由合作终至依附,但最后仍不免覆灭。分封的王侯与中央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矛盾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莽的“市平”制度和“利息论”汤标中王莽(前45──后23)新朝创始人,魏君六城(今河南省大名县)人。汉元帝皇后侄,西汉哀帝死,平帝立。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了年仅2岁的刘婴为皇帝。公元8年,废弃刘婴,自己由“假皇帝”变为真皇...  相似文献   

12.
西汉和匈奴之间的质子关系,经历了征取质子、质子入侍和王莽杀质三个阶段.汉匈质子关系,不仅对维护当时良好的民族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讷同志专门写丁一篇文章《释“天完”》。文中认为: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的几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国号,其中多数以恢复汉族的统治为标志,如韩林儿的“宋”,明玉珍的“大夏”,陈友谅的“汉”。张士诚取国号“大周”,袭用过去历史上的国号,也不难懂。“唯一费解的,是徐寿辉的国号‘天完’。”然后他根据明人赵士喆写的《皇纲录》的解释:“‘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从而受到了启发,于是从“汉  相似文献   

14.
西汉后期社会各方面矛盾重重,汉王朝统治危机频仍。特别是成、哀、平三世“绁统三绝”,使汉王朝统治中枢的权柄屡量,政治运作失去常规性,直接加剧着西汉末年统治的总危机,外戚势力的变更升降为王莽篡夺最高权力提供了机遇。成帝时中山王刘兴为其子命名曰“箕子”,哀帝时丁太后对“箕子”祖母的迫害,“箕子”继帝位后王莽为其更名曰“”,实际上作为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汉末年宫廷权力斗争的全过程。通过对这一线索的发隐,本文将西汉末年一系列看似不相干的权力斗争事件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期对研究这段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正> 《管子·轻重》十六篇(本为十九篇,佚三篇)的成文时期,学术界分歧很大,大致有:一、战国时期说;二、西汉文景时期说;三、西汉武昭时期说;四、西汉末王莽时期说。“轻重”主要是阐明封建国家为什么和怎样全面控制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除了人们已经揭露的事实之外,如果结合战国到西汉前期商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把《轻重》作者与贾谊、晁错二者的政治经济观点加以比较,说《轻重》成文于西汉文景时期,理由似更充分。我国在西周时期是“工商食官”,在贵族分封的等级结构中,职业的工商业者一般都是附丽于各级贵族而存在,并主要为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服务,不是独立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16.
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不仅自己为汉匈关系的友好贡献了力量,而且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亲属继续为汉匈友好事业积极奔走。自公元33年昭君出塞到公元30年王飒出使匈奴,前后六十余年里,大都是由昭君的亲属完成着匈奴和西汉、莽新、更始、东汉的交涉与来往的使命。这充分说明昭君亲属在汉匈关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亦避名”之制,起于周,成于秦,西汉沿袭不改。《黄帝书》避汉高祖刘邦讳,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当抄于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这也是《黄帝书》产生年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18.
王莽抑制奢贪,重在制度建设,建立反腐长效机制,并进行高薪养廉尝试。王莽抑制奢贪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又是西汉社会现实问题的客观反映,不仅对抑制汉末弊政起了积极作用,对当代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针对形成西汉末年社会危机的各种弊端,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制止土地兼并的“王田”制。“王田”制的实质是什么?史学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王莽“企图通过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制止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或者说:“王莽企图用恢复井田制来解决土地问题”。其理由是:“王莽根据《周礼》记载的井团制度,实行‘王田’制”。诚然,王莽“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儒士群体在西汉追求理想政治的过程作视角,认为王莽所代表的是西汉士人的利益,就个人人格的发展和治国措施而言,王莽及其改制恰恰符合儒家的“内圣”和“外王”两个理论层次,由于儒学理论自身的痼疾,改制最终失败。改制的失败不仅是王莽个人的悲剧,也是西汉士人群体的共同悲剧。从孔子到王莽反映了儒学的提出、渐入世道到“全盘儒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