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宝 《理论界》2009,(10):122-123
春秋诗用的方式,按照<左传> <国语>诗用的惯用素语可以分为:言语引诗、礼仪赋;诗、交际解诗、典礼歌诗和评论用诗.春秋的诗用方式对于"诗教"的发展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关系直接的是言语引诗和交际解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品德优劣、行事对错、政治是非、社会治乱的判断参照的,是把<诗>对人物、事物的褒贬当作衡量一切的依据,当作论辩说理的理论依据,其实际就等于是"诗教",是西周礼仪"诗教"和教学"诗教"的外展,是西周"诗教"理论的社会实践.关系颇为间接的是礼仪赋诗和典礼歌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藉此表达思想情感和交往意图.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艾青作为由绘画转向诗歌的诗人,绘画影响了他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抗战时期,他娴熟地把色彩和线条运用于诗歌创作,突出了色彩美和构图美。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农人的后裔”,他诗中的色彩和线条饱含了他对祖国的深情,闪耀着朴素的光泽。  相似文献   

4.
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是以颠覆旧诗,并与西诗接轨,而走向现代化、世界化的。颠覆既全面又彻底,包括语言形式、内容精神。在诗形诗质、诗学策略、语码系统等诗学领域都发生了一次强度地震,震坍了旧诗及其价值体系,几乎就在废墟上建立起新诗及其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基本上效法西方,而后逐步本土化,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广泛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传统。新诗传统应当是综合的、涵容上述三种诗潮的传统。那种把新诗传统,仅仅视为现实主义传统的看法,显然失之片面。新诗在短短30年内把西方二…  相似文献   

5.
历来许多评论宋江的文章,都愿意称道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认为它表达了宋江的“造反”精神。其实,这种说法不是有意歪曲,也是一种误解。我们把这首“反诗”和整部《水浒》中宋江的所言所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江不过是个浸透孔孟之道毒汁的反动儒生,一心想爬上更高统治地位的封建奴才,处心积虑出卖农民革命的可耻叛徒。“反诗”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宋江的“夫子自道”,是  相似文献   

6.
具象诗(concrete poetry)又称图像诗(visual poetry),它是"利用文字的排列来创造图案(如几何形状)或模拟实物(如苹果或汽车)"[1]的一种诗歌.这种诗歌形式在20世纪的欧美、拉美和亚洲等地区曾盛行一时.在20世纪末的台湾和香港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具象诗诗人,如詹冰、洛夫、陈黎等.近年来,具象诗在内地也颇受一些诗作者的青睐.关于具象诗写作,诗学界时有赞誉之声.犁青认为:"写图像诗的目的之一是借图像、视觉美的优势,把语言的意旨表达得清晰和强烈,使诗语言张力达到极限."  相似文献   

7.
赠序文是一种基于临别赠言而产生的文体,从广义上讲,只要具有一定的赠别对象,并以赠别为主要创作目的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赠序文。从创作目的和内容来分类,赠序文可分为叙情类、颂扬类、劝勉类、借题言志类,这种分类方法突出了赠序文的文体功能;从形式上来分类,赠序文可分为诗前小序、众诗之序、赠诗附序、无诗之序等,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见出赠序文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唐诗不仅是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音乐”,这是唐诗的魅力所在。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唐诗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把大自然的音乐之美、空灵之美,作为诗歌创作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境界是唐代诗人普遍的、自觉的追求,这也是当时诗作高下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唐诗所蕴含的这种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唐大历时代的诗人郎士元之所以在送行诗上为人称道,主要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一套写作送行诗的结构模式,他把这种结构模式随意调整而写出应酬之作,在技巧上超越了他人;文章还指出,尽管如此,在对郎士元的评价中,古人也有过高之处,比如说他近于谢灵运或与钱起齐名,都有失公允。而郎士元诗作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如对仗不工,造句不精。因此,郎士元在大历时代得与钱起齐名,纯粹只是因为饯送诗而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里,"诗教"始终占据着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这不仅因为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且诗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无诗,无以立。因此,士大夫家庭都将"诗教"作为家庭教育的首选。陆游即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各部典籍中都大量引用《诗》,这种现象反映出《诗》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作用及其品质特性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儒家的体认和关注,儒家学派的引《诗》、用《诗》奠定了《诗》走向经学的基础。这同时说明,一部伟大文化经典的地位与影响的确立,绝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还有赖于当时以及后世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倡导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北塔 《江汉论坛》2008,1(4):129-133
诗歌的语言表达有两大系统,一是意象性,一是音乐性.在台湾,在这两大系统里,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是洛夫和余光中.目前,在大陆,在许多中青年手里,在生命意识和语感的幌子下,口语诗已经蜕变成了"口沫诗"、"口水诗"、"顺口溜".没有思想,没有修辞,没有音乐,没有诗;只有口语.写诗要有底线,在诗歌中应用口语也是如此,要把泥和沙分开,还要把鱼和龙分开.口语在入诗之前,应该先进行沙里拣金的工作.然后,对"言"进行一定程度的"文"的工作.不一定让口语变成美语,但一定要把它变成诗语.否则,口语入诗将使诗变成非诗.  相似文献   

13.
一、流派或亚流派:诗歌艺术群落的范畴诗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一个宏大的整体,是由无数的个别合成的。一首诗,一个诗人,都是构成这个全体的个别成分。从正常的状态来考察,形成诗歌史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是特殊的,这种众多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体现众多诗人的个性。诗歌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呈现,也一定程度显示这位诗人的价值。诗歌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诗  相似文献   

14.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极目古今文坛诗苑,莫不如此.现已八十高龄的诗人冯至先生,是新诗六十年来,真正能够领一派风骚的诗人之一.尽管在过去,他是一位少有声响的"沉钟"诗人,但是,我们只要正视艺术价值的客观性,摒弃历史偏见和简单的批评方法,就会为其诗情、诗艺、诗境和诗美所陶醉,明确其为中国新诗所作出的贡献.一、婉约诗风的名家现代散文大家和诗人朱自清曾把新诗的前十年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一般说来,这种分法是对的,但仔细推敲,似还可以补充.显而易见,自由和格律诗派是从诗的外在形  相似文献   

15.
《自嘲》一诗人们历来都认为是鲁迅精神的自我写照 ,表现了他“爱人民、恨敌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品质。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甚至有误解之处。该诗应是鲁迅先生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抒发内心苦闷而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非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16.
《江雪》一诗为柳宗元获谴后,流寓永州所作。诗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和他的《永州八记》虽有诗、文之别,但体调极为相似——都是追求一种寂寞的美感,在孤独寂寞之中自寻安慰。作为这种心境的独白,他还写了一首《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磵,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机。……(中略)。  相似文献   

17.
赋体源流辨     
“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固首创这种赋体源流说以来,历代辞赋评论家大多沿袭班固的说法。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把赋看作“六义附庸”。宋人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人程廷祚也说:“赋与骚虽异体,而皆原于诗。”直至晚近,仍有些论著坚持这种说法。如有个辞赋的选注本说:“《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  相似文献   

18.
“六经皆史”,史、诗相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很有影响;西方诗学则更强调诗与史的不同,诗与史相混的观念几乎没什么地位。中西方诗学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历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诗和诗学的影响及关系不同。对诗与史的关系,中西方诗学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都认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与史的联系不仅表现于发生学,还表现在诗人与批评家不可或缺的历史观念和诗与史互补互动等方面。二者区别不仅在于所描写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人物,所使用的语言等方面,更在于其主体性、真实性等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嘎协”是藏族诗歌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高原气息。它不仅是祖国各民族文艺大花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上一种较为罕见的艺术形式。“嘎协”体的藏诗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尤以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盛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文化的人就不用说了,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常用这种体裁形式进行口头创作。但是要把这种体裁形式的藏诗译成汉文,却难以找到相应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故在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以供大家研究和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就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从现代主义特质、多疑性和丰富性三个方面对穆旦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