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熊十力的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18年以前,熊十力对王船山、老庄和佛学都有兴趣,思想比较杂乱;1920年后到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成为轮回论的信徒;1922年到北大讲授唯识学,自创《新唯识论》;1949年后,熊十力的思想从《新唯识论》时期的"摄用归体"逐渐向"摄体归用"转化,完成了"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的最终转折,以一个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而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2.
庾信交游资料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一生交游广阔,与南北朝众多文士都有交游唱和。关于庾信交游的研究,只有少数论著和论文有所涉及。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庾信交游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前人考辨的基础上,结合庾信的生平、创作情况和相关史料记载,对庾信作品中出现的颇有争议的"徐报使"、"裴仪同"、"何仪同"、"薛文学"等交游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辨析,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才能进一步理清庾信与徐陵、裴政、何妥、薛道衡的交游情况,更准确地解读庾信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孟子》和《荀子》的关系来看,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骨干)的思想结构为"学、政、道"三位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学"在这个思想结构中的开端地位。儒家以学的方式保存和重建了整个世界,同时也以学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相似文献   

4.
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六朝的诗歌评价甚低,但对庾信的作品却多有推崇。如杜甫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又如陈沆认为庾信的《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成就很高,“诗史之目,无俟杜陵。《哀江南赋》,与此表里”(《诗比兴笺》)。从杜陈二氏的意见来看,庾信之所以受到推重,盖主要在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强的写实精神,内容比较丰富,情感比较深刻,描写比较真实。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对其后期诗作不加分析地予以肯定,那么,我们对庾信的认识,仍然将是笼统而又模糊的。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的确具有写实的特点,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写实的程度不同,其艺术成就也有高低。  相似文献   

5.
(1)从文学复变关系看,庾信复举《诗经》《离骚》以来所倡导的吟咏情性、发愤以抒情的诗学大旗,踵事增华,为宫体诗,后世或视其为梁陈绮靡文学代表加以批判,或以之为律祖肯定他对诗歌形式美发展的贡献;(2)庾信博学多识,通过诗文写作使事用典、预麟趾阁校书及制礼作乐等方式,传承播讲文化知识,为北朝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3)庾信作为萧氏诗文革新集团干将,树立起影响深远的庾信体(徐庾体)新写作范式,真正完成了文的觉醒,他所高标的以悲为美精神成为了后世写作思想泉源,一切能为当下激活古代文学(文论)功能,推进文学研究、文化建设提供学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词汇化和述补结构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针对刘东升、潘志刚先生《论"附近"的词汇化》一文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认为:动词短语"附近"与先秦两汉的动宾结构"附近"没有联系,它来源于并列连用动词;从汉代到唐代,"附近"都是一个松散的组合,没有复合、凝固为述补结构;复合性处所名词"附近"并非来源于述补结构,而是由并列动词"附近"直...  相似文献   

7.
在《侵权责任法》施行之后研究侵权法能否独立于债法,这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民法法典化有着重要意义。从侵权概念的定义来看,侵权可两分为侵权行为和侵权事件;从侵权现象的法制史来看,侵权的产生早于债的产生;从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来看,民法规范只包括"假定"和"处理"两部分,而保护性法律关系和调整性法律关系均属于"处理"。因此,侵权法不能独立于债法。  相似文献   

8.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我国道教研究近年来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本文以1991—2015年期间立项的190项与道教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458篇成果论文为研究对象,从项目信息、成果信息、研究热点、相关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全面地展现我国道教25年的研究与发展的状况。研究表明儒释道三教关系、道教史、典籍研究与整理等为道教研究的热点;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为我国道教研究的重镇;《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是刊载道教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论道教的洞穴信仰》、《论道教与科学》等论文被引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庾信作品的流传进行了梳理,然后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根据庾信诗歌的风格、内容或是否有同题之作,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对庾信《山斋》、《忽见槟榔》、《咏镜》等十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进行了考辨,以求进一步梳理庾信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考证结果表明:明末清初,瓜洲存在南北两个于园,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于氏南园在瓜洲城内,是瓜洲于氏的宅园,于氏北园在明代瓜洲城北郊的五里铺。瓜洲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的主人都是来自瓜洲的于通海家族。“余园”“余氏园”“余氏南园”的名称是因为把园主人的姓氏“于”写成了“余”。于氏北园的建造者或主人可能是于道南。天启、崇祯年间,于氏南园的主人应该是于承祖、于道章。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引证丰富,由于编者对引用古书不熟,文意理解出现偏颇,直接导致在标点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经过十年修订,《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对原版标点错误有所纠正,但标点问题仍然不少。现将《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存在的专名号标注问题分作十类,列举35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5.
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自省是真实可信的,应引起红学界高度重视,他的红学研究思想的重大变化同1954年那场对他的批评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对当年那场"批俞评红"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只讲负面问题,全面否定其正确性和必要性。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乱象正是当年批判过了的错误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泛滥。这种泛滥同对当年的全盘否定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王国维开始,李煜词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以"境界"说为理论核心,王国维对李煜词的研究达到了更新的理论高度和更高的审美层次。20世纪初叶至新中国建国前,是现代李煜词研究的奠基时期,尤其是对于李煜生平事迹的考证、词集的整理笺校、作品的分析探讨以及成就地位的评价,都有着一些开拓性的成果。1956年,关于李煜词的大讨论,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李煜词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煜词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研究方法更为多样,研究视角更为开阔,李煜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8.
考辨李渔的交游与遗迹,拈出他人写给李渔的诗作5首,涉及李渔的资料6则.清人王灏<娜如山房说尤>卷下"李笠翁"条不可能出于袁于令;李渔所改<琵琶记>一出原名<弹词>;朱慎的<菊山词>分别由李渔与张潮鉴定及参订,二人或有交往;翁方纲所咏李渔修葺的园林当是位于北京外城西韩家潭的芥子园.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学界至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者也多只在论及林纾的古文理论或赏析韩柳文艺术时加以引用论证。事实上,《韩柳文研究法》虽残留有传统古文评点的痕迹,却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该书以韩柳文并重,是对自宋迄清争论不休的韩柳优劣论的反驳,同时也标志着林纾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修正,更是其毕生"力延古文之一线"主张的具体实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部独以韩柳文为整体加以研究的理论著作,其研究视角与命名方式的独创,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具有道夫先路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余额宝推出以来,关于余额宝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学术研究百花争鸣。本文以余额宝在社会文化这一维度的影响和启示为切入点,概述了余额宝产生发展的情况,以余额宝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网络消费文化的新特征,并阐述了对引导当代网络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