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诗研究自80年代以来成绩显著,一批相当有分量的研究著作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诗史研究的进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尽管诗史研究的进步依赖于时段研究的突破,但唐诗艺术经验的总结,唐诗魅力的发掘,却仍取决于作家研究的深入。以往,我们的眼光老是盯着那么几个大...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汉语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初唐到中唐缺乏像敦煌变文那样集中反映当时口语的作品,因此,唐诗就成为研究唐代词汇的一项重要资料。白居易诗歌语料通俗、丰富可靠,无疑可以作为唐诗词汇研究的典型代表。回顾了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况,按时间可以分为唐宋至明清、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5个时期,并对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进行了评介,试图通过这种回顾和评介,勾勒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唐诗形式之完美,技巧之成熟,规模之浩瀚,语言之精妙,已达到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之顶峰。有人断定:“唐诗之后更无诗”。此说虽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仍光辉不减。  相似文献   

4.
探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对李力扬诗歌主题与艺术手法的影响,指出李力扬的诗歌创作深受美国超验主义、基督教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及唐诗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常运用圣经典故及中国三教常使用的静虚、悖论等手法。  相似文献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初唐诗人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其中“儿女”一词,最流行的说法是解为“青年男女”或“小儿女”,见于修订本《辞源》和大多数唐诗选本,无须举例。近年来有些同志否定了上述解释,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他们提出的新解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刘逸生同志在《唐诗小札》(重订本)中说;“追溯此词源头,还是以泛指感情脆弱的孩子较妥。”李文初同志在《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从中推断出一个结论:“儿女”一词,在古时除父母称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在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唐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佛道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唐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研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九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松陵集》中 ,皮陆对儒、释、道三家没有什么偏激的态度 ,既不勉力持守 ,也不故意拒斥 ,是非常不经意的包容。皮陆未能浑融地化用儒、释、道思想 ,使诗作缺失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广阔的人文情怀。《松陵集》中诗人主体意识淡薄 ,未能铸就完整的诗歌意象 ,与《皮子文薮》及《笠泽丛书》大相径庭。《松陵集》述及生活趣味、友朋交情 ,多有温婉动人处 ,在唐诗中自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诗学的研究形态多种多样,如诗话、诗选、注释、点评、编集、论诗诗、序跋、书信、碑铭等。诗话作为古代诗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样态,是诗人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实践方式。不仅如此,诗话也是唐诗晚清时期几种重要诗话中的唐诗学理论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唐诗学,从而从多方面丰富唐诗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翻译美学对唐诗英译意境再现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对唐诗英译有认识上的指导作用,即审美转换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和谐统一,并对微观上的字、词、句、段、篇的转换起制约作用;接受美学和跨文化研究对唐诗英译有实践指导作用,即在意境再现中,译者要有对意象和译文读者审美情感和心理的文化考量。翻译美学能有效解决多年来存在的唐诗英译意境再现问题,促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并提高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论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两部选本都是清人唐诗选本中的佳作,学者们往往将二选割裂进行研究。其实,二选的编选者王士禛与沈德潜年代接近,两人又皆为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的大家,沈德潜虽受过王士禛诗学观的影响,但《唐诗别裁集》与《唐贤三昧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贤三昧集》是规模较小、选盛唐而不选"李杜"、独尊"诗佛"王维、注重"神韵"意境的极富特色之选本。通过《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二选差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窥见《唐贤三昧集》中这些具体的选诗特征。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前学界多集中于唐诗本体来观照其审美价值,忽视其背后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出唐代物质生产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戏娱乐等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唐人生活的又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舟山方言俗成语修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俗成语与其他熟语一样都是汉语词汇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某一方言俗成语的角度来探讨汉语俗成语的修辞特征应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舟山方言中俗成语不仅数量较多、结构灵活、韵律和谐,而且其语义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同时又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词,是探究词体流变必然追溯的重要阶段。从词史发展的角度看,唐五代词从敦煌民间的“曲子词,”到中唐文人的“长短句之诗,”再到花间的“诗客曲子词”、南唐的“士大夫之词,”这一连串概念环环相生的演进,表明词体在原生态时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雅俗流变过程:先天俗质——初始雅化——雅俗并存——去俗从雅。其中,雅与俗的分合消长,成为推进词体衍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词完成了由唐至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15.
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唐诗中存在着大量的蚕桑题材,它们集中在描写农村生活、讽喻世情人生、表达闺情春思、记录蚕桑技术及反映蚕桑神话、民俗等几个方面。蚕桑题材入诗使唐诗增添了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蚕桑意象的使用使唐诗呈现出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此外,蚕桑文化还是促进唐代田园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月界旅行〉辨言>主要是一篇针对(科幻)小说的产生、功能、作用的文学理论批评.娱情多趣、去庄而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所共同认可的小说阅读感受;两者也都承认小说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但前者从政治与文艺联姻的角度,把小说抬高到可以兴民亡民、兴国亡国的万千人事之根源的崇高位置,其性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后者从科学与文艺沟通的角度,则认为小说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历史积淀和历史进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俗语且文言与俗语参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共同的语言选择.但前者在理论上崇奉俗语之魔力,对文言则一棒子打死,文言的参用也只是实践中的权宜之计;而后者在理论上认识到俗语之利在于人之易,其弊则在冗繁,文言之利却恰在简洁,文言的参用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借男女之事编织小说以娱读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都看到并认可的一种题材选择.但前者认为天下无妇人之小说,后者则认为超俗之作,可无妇人,读者亦阅而不厌.所以,鲁迅在1903 年便初步形成了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息息相通,但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诸病源候论》词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保留了很多俗语和口语词,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书中若干词语为《汉语大词典》或《汉语大字典》所失收,或义项失录,或释义欠精,或未溯源。本文选取部分词语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18.
<清嘉录>是一本记录吴地民俗风土的笔记杂著.文中或佐以方言解释俗语,或直接诠释词义,并记有大量的谚语.这些语言资料对辞书编写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八世纪以来,李白以其浪漫主义诗歌,备受世人追捧,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境界,都开创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为此他也被后人景仰、神化、仙化、异化。但我们透过其诗歌只看到他人生的一面,要全面还原认识李白,须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角度去整体考察。文章以巴蜀文化为基点考察李白的"民间性现象",以及服丹对他创作狂想的刺激作用,并指出他的创作动力或来自于这种药理作用。文章推翻传统认识,在全面观照李白生平的基础上,大量搜集、引用可靠材料,融入对李白的总体论述中,力图以材料说话,论证李白身上的"民间性",及出蜀后,不容于中原官方正统文化的悲剧人生。但这恰恰造就了他成为了不同于杜甫这样的中原诗人的大唐"孤星"。  相似文献   

20.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06,26(4):70-74
谈到盛唐山水诗派,刘长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刘长卿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和他在情景交融上“定型”的意义,使他具有了盛唐山水诗派之殿军的最合适位置,而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派”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也更加能够显示此派无形且巨大的聚合力,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