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面临着流动人口办证积极性不高,持证者享受的福利不符合预期以及积分落户意愿不强等问题.本文通过回溯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市为例,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居住证制度实施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2.
伴随新型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从地方政策升级为国家政策,带来新的内涵和反响。内涵变化:施行区域从局部走向全国,逐步实现低门槛、高覆盖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响变化:地方政府的反响变化较大,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双挂钩机制"而提高了实施积极性;流动人口的反响相对复杂,积分入学意愿愈加强烈,而积分入户意愿始终不高,新户改前"不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新户改后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目标多元化,积分指标体系较具综合性,强调合法稳定就业及居住积分的基础而非主导作用,重视不同类别积分指标的赋分平衡,具有从指标冗繁、不以就业及居住积分为主的旧积分落户向指标简约、以就业及居住积分为主的新积分落户过渡之特征;虽较具正面价值,但本质上是以一套积分落户体系适用多类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落户权与城市人口调控之间、推动流动人口平等落户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积分指标体系强调导向功能与引导力不足之间、积分指标的简约性与合理性之间矛盾凸显.应建设都市卫星城,扩大落户规模,完善人口调控及职住平衡,针对不同流动人口采用不同落户办法.  相似文献   

4.
张轶水 《社区》2013,(21):5-5
从7月1日起,《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上海将实行居住证积分制度,持证人可以享受包括同住子女就读、参加本市中高考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其积分分值挂钩;  相似文献   

5.
公平与发展,既相统一,又相矛盾,其矛盾来自于种种限制条件。底线公平是在中国面临一系列限制条件下,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设中实现公平与发展相均衡的福利基点。依据底线公平理论,可以建立体现公平与发展相均衡的制度机制,可以形成有助于实现公平与发展相均衡的内生动力。底线公平理论在近年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新政新知     
《社区》2012,(13):6-7
◇深圳:外来工积分满百可申报入户 近日,深圳市出台了一项户籍管理政策,政策规定今后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深圳户口的将采取统一的积分评价体系,积分满一百即可申报人户。根据最新公布的《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暂行办法》,申请积分入户的外来务工人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年龄在18周岁以上,48周岁以下;身体健康;高中(含中专)以上学历;已在深圳市办理居住证并缴纳社保;未违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基础,社会福利公平是社会福利制度追求的首要价值.社会福利公平包括无差别的底线福利公平和有差别的非底线福利公平,保障底线福利公平是实现社会福利公平的起点和前提.底线福利制度是实现底线福利公平的制度保障,具有绝对性、基础性、平等性和政府首责性.实现底线福利公平,必须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和基础养老金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需要通过机制设计引导其合理流动。借用合同理论对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设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具有对异质性农业转移人口个体进行甄别、筛选的功能。差别化户改政策作为实现有序市民化的有效手段,必须以扭曲低市民化意愿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为代价。以差别化落户政策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二维路径"有可能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二元分割。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真正的底线公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历史轨迹与现状;论述当前全面推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体现真正的底线公平和“制度关怀”;必须以底线公平为依据不断对农村低保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为此,提出三项原则,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底线思维表现在既坚定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信念,又清醒地预见各种困难与不利情况,强调在最坏可能性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有组织、全方位地采取措施应对内外困难,以确保最有利局面并取得光明前途。这既是其长期作为思想领袖与实践领袖科学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也是其推进党的实践从革命走向执政、实现长足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将毛泽东充分估计局势、预先准备最坏可能性、透彻想好应对策略、稳居战略主动地位的底线思维称为“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明晰毛泽东底线思维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把握毛泽东运用底线思维的基本特点,总结毛泽东底线思维的本质与精髓,对于进一步增强坚持底线思维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面性覆盖以后,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就成为制约今后发展的瓶颈。在诸多基础性问题中,底线公平是一个基本概念。"底线公平理论"是从中国问题出发所作的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理论探讨,但它又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的。底线公平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实现普惠性的基础。底线公平概念非但没有掩饰,而是揭露并对准了公平问题上的要害和根源,底线公平指标所测结果与其他有些指标相比,在同一种社会状况下所测得的公平度可能偏低;就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公平程度来看,要想逼近底线公平所要求的目标值,就大多数指标而言,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投资入户、购房落户、人才引进、土地换社保和积分入户等模式。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可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市民化成本较高;镶嵌在户口中的各种社会福利尚未被完全剥离,弱化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很多城市户籍改革的出发点是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弱化了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剥离户口中附着的各种社会福利、改革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是未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3,(14):54-55
从2003年6月30日起,有多项法规、政策开始实施,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绿卡“开始发放”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自2003年6月30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相关文献,从理论和国际实践视角,回顾和述评了推进普惠金融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定位,以及普惠金融政策框架,认为政府在金融普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取代或过度干预市场,应发展市场友好型普惠金融体系,兼顾金融稳定与金融普惠双重政策目标,制定实施普惠金融战略,实施一揽子改革计划,确定恰当的政策领域等。进而对中国的金融普惠政策与普惠导向的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进行简要分析,指出:金融普惠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快制定实施金融普惠战略;适度降低农村金融组织准入门槛,发展合作金融;减少利率管制;对农村金融机构或服务给予税收优惠或费用补贴、风险补偿;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将金融普惠政策与扶贫政策、农业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财政补贴为核心和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对社会整体与居民个体主观福利产生了诸多影响,表现为养老保障、收入分配、储蓄消费与参保激励等福利效应。基于底线公平、分配正义、理性选择与外部效应理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福利效应的理论机制与测评经验展开文献综述发现,学界通过多学科视角、多方法应用,系统评估制度政策效应,内容涉及水平测度、因果论证与机制分析,为制度改革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现有研究也还存在诸如价值判断标准缺乏,动态追踪研究较少,方法数据有待规范等问题,兼顾制度公平与效率,以整体性视角加强对制度发展演变的全程反馈,是更好发挥理论助推政策改革实践、促进制度更好发挥福利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公办学校优先发展的教师教育政策与战略从客观上造成了教师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失衡,以至于教师教育政策陷入公平困境。而统筹教师教育的区域、城乡与校际均衡发展则成为教师教育政策公平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收入分配秩序与社会公平和效率密切关联,学术界对上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由对立到兼顾再到互促的过程。完善的分配制度,应当在确保效率的同时,促进公平的实现,即实现两者的统一。就结果公平而言,收入分配必须体现责任履行与利益分享的对称性;就过程公平而言,收入分配必须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就机会公平而言,收入分配必须体现机会的平等性,需要特别关注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平等性。就具体路径而言,收入分配必须保障底线,放开高线;坚持一次分配促效率,一二三次分配兜底线;促使低收入人群升水平,高收入人群强影响;确保实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落实一次分配由市场主导,二次分配由政府主导;坚决管住非法,维护和彰显合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争论屡见不鲜,对公平、平等、均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等概念的界定不清使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公平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国现代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实际上,高等教育公平是一种仅包含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的相对公平,是遵循补偿性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的差异化公平。政府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力量,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保障公平理念的贯彻执行,即保障公平政策的连续性,以高等教育分流为重要手段,配合就业引导,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公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对公平与效率这一难题的辩证探索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色。首先,邓小平用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其次,邓小平用矛盾分析法论述了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再次,邓小平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美国、日本、瑞典等不同国家经济调整战略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宏观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今后建立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