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思想、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阐述“三个代表”与大学生成长之间关系,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及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欧关系 2 0世纪后半叶曲折发展历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文论述了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构想提出的客观性依据特别是全球化背景和它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并对这一关系的近期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伦理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的交往实践内在蕴涵着(及交织着)“主—客”关系和“主—主”关系这样两重关系。其中,“主—主”关系(交互主体关系)就是人类的伦理关系。“主—主”关系是一种具有价值蕴涵的关系,这种价值蕴涵,即为人类个体主体间相互平等的承认与尊重。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这种内在价值蕴涵,是一个人类自由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都把伦理关系片面化、畸形化了,“主—主”关系异化成“主—客”关系。而人类历史的进步表明,人类社会正朝着普遍主体的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道德自由的终极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美俄两国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对两国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宣称两国已经是非对抗的“新战略关系”。本文就美俄“新战略关系”构成基础、存在的问题、美俄关系缓和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超市购物”不仅体现为一种消费关系 ,而且更应体现为一种合同关系。对“超市购物”中的合同关系及其合同规则的分析和适用 ,可以弥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法律适用方面规定上的不足 ,丰富和完善超市经营的法律治理结构 ,实现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的公平保护。适用合同法律制度调整“超市购物”中的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合同责任同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调整“超市购物”中的消费关系所产生的侵权责任在具体案件中存在冲突 ,冲突协调的规则是 :“由消费者选择具体的责任方式”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适用”。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V有"式"V""有"之关系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V有”句式的研究入手,重点对“V有”中“V”的特征、“V”和“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V”的测试格式。同时,认为“V有”是一种表示结果态的动态关系,其中的“有”丧失了独立的表义功能,变成了一个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文化、现代生活与设计的关系入手,发现现代生活 方式与设计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即“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出现代 设计应由对“物”的设计转向对“生活方式”的设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与人学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人”与“主体”不等值并不意味着主体拒斥人。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合理性在于突出了“价值在关系中确定”这一基本观点,并且允许把价值关系推广到人之外。但是与主客体关系模式有关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概念却是含混的、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庆历同年党"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初的宰相吕夷简为排击政敌宋庠等人而精心策划的一起"莫须有"的朋党事件.吕夷简利用了宋庠等人密切的同年关系及仁宗对朋党行为的忌讳心理,将宋庠与几位同年的私交关系指为朋比结党,从而以同年结党的名义将他们逐出朝廷.  相似文献   

12.
张宝明先生的大作《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提出以“人文学”来整合文学史与思想史之关系,问题意识与探索精神难能可贵。但张文观点偏颇,逻辑混乱,论述古典文学的部分尤其突出。其要者有如下数端:一、挦扯学术概念。如其对“人文”、“思想”等概念之阐释,能为其所用者存,所不能用者弃;二、立论准的无依,莫衷一是。如以文学史、思想史之联系来肯定现代文学,以二者之贯通来否定古典文学;三、罔顾史实,师心遣论。如其以“五四”为标准的所谓现代性思想来通盘否定古典文学的思想性,既不符合古典文学实际,也不符合“五四”知识分子对古典文学的态度;四、自相矛盾,捉襟见肘。如其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关合文学史与思想史,认为二者有“普遍”和“天然”的联系;既为“普遍”、“天然”,何以古典文学又被排除在外?疵累种种,实难尽说,故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张先生。  相似文献   

13.
特别权力关系需要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法治是控制特别权力关系的最有力的武器。限制特权原则、符合正当程序原则和遵循法定程序原则构成特别权力关系法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日关系面临建交以来的严峻考验,而地缘政治和不断加深的双边经贸往来,迫切需要新思路来破解"政冷经热"的局面。"对日新思维"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应当根据日本国民对于历史的不同认识,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加强信息沟通以摆脱目前中日互动的"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伯格在"真实的叙述:琼生的人生与职业生涯"一文中对17世纪英国诗人本.琼生的一些介绍有不实的提法,如"琼生是英国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是"很重视友谊,第一位以友谊为中心主题的英国诗人"等。文章通过亨斯洛日记等文献引证,质疑这些不实提法。琼生之前有其他作家以写作为生,也有其他诗人以友谊为主题创作,且琼生的友情诗也是在张扬正气的基础上抒发的。文学研究应当和科学研究一样严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学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是后来的“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其实 ,“交往形式”是一个比“生产关系”更宽泛的概念 ,“交往”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前提和必要条件。《形态》中的“交往”和“交往形式”是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范畴 ,不应与生产关系范畴相等同  相似文献   

17.
针对董学文、陈诚批评笔者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一文,首先指出董文缺乏讨论学术问题的最起码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权威”自居,将自己缺乏具体论证的理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理解;混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对批评对象乱扣政治帽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批评对象的论著采取断章取义、随心所欲的任意诠释。据此,文章强调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来展开学术争鸣。针对董文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西方哲学史传统的血缘联系一刀切断的粗暴做法,对西方学术史上大量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和解释,特别是对亚氏、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作了比较系统、客观的梳理、概括和辨析,证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西方思想传统、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完全割断、毫无联系的,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想像成从零开始、从头做起,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实践观,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传统和背景下,吸收和改造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此作为建构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起点的。针对董文指责笔者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狭隘化和泛化的自相矛盾的批评,通过对马克思青年时期几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的相关论述逐一详细的引证,并结合其中后期著作进行深入的论析,证明在马克思著作中,对作为唯物史观核心范畴之一的实践概念的阐释,有两点十分清楚:第一,马克思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实践”与“理论’作为对应、对立概念的传统,在这一框架中,实践被视作与理论(认识)相对的人的“做”(制作)、行为、行动、生活、活动等,即认识(理论)的应用和实现,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第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对实践作广义的理解和应用,他把物质生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含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从来没有将实践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实际上,真正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狭隘化的不是别人,正是董、陈自己。  相似文献   

18.
零形回指是话语结构中一类较为特殊的指称形式,它是一种没有语音形式、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通过零形式从先行项那里获得指代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根据关联理论中的"投入努力与产出效应"和"第一解读"规则,在英语语篇中使用零形回指,给语篇的理解带来的不是麻烦,而是便利。作者用最小的努力处理语篇,读者也用最小的努力解读语篇,从而取得语篇的最大关联性及连贯性。英语语篇中存在着一定量的零形回指现象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关联理论的可应用性。关联理论为我们对这种情况下使用的零形回指提供了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从作为胡塞尔“第一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视域”概念向作为胡塞尔“第二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共呈”概念的理论过渡,以及这一过渡在胡塞尔哲学中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真正的统一,并且宣告了作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最高产物的一种“先验现象学’学说的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