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刑法对假释适用的法定条件规定过于严格,不利于发挥假释的刑事政策功能。累犯和重罪犯不应当禁止适用假释,而应当改之以允许适用假释但是规定更为严格的假释条件。应当按照罪犯的种类规定不同的刑期条件限制,而不应一概而论。同时应当建立和完善假释犯危险性评价标准,以符合行刑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2015年8月29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规定,以环境、食品和药品三大领域为主的公害犯罪具有适用从业禁止制度的必要性。在公害犯罪领域,从业禁止规定的适用主体仅包括自然人,但实际上没有理由将单位排除在外。具体适用时,应在准确认定是否"利用职业便利"或"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基础上,以相应犯罪侵害法益的关联性为基准判断原特定职业与禁止从事职业的相关性程度。此外,还需注意从业禁止制度与禁止令的区别及配合适用。  相似文献   

3.
设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初衷是强化国家对信息网络行为的管控,以形成更为良好的虚拟空间秩序。从立法的宗旨能够看出,构成此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但主要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危害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但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性中立帮助行为;从犯罪主观方面看,罪犯不必认识到其所帮助的活动已经构成了犯罪,仅需认识到行为的行政违法性即可。在司法实践中,要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坚持罪名的独立化,尽可能通过轻刑化和职业禁止、禁止令等制度来实现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刑法治理。  相似文献   

4.
传统理论上认为商标权的内容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许可权和转让权,但由于商标的无体性特征,商标权的本质内容在于禁止权,这与物权是不同的。对商标权内容的界定应当从禁止权角度出发,包括禁止利用和禁止损毁。禁止利用包括禁止混淆和禁止引发联想的使用;禁止损毁则是指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破坏商标符号和特定商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即使在准入方面仍然保留专营授权,也不应就当然地将公用服务业排除在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之外。公用服务业的行为更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特别要防止其滥用垄断地位。公用服务业适用反垄断法的主要问题包括:服务业破除准入垄断的可行性,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禁止寡头间卡特尔协议,适用范围,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等。一些示例行业被选取研究用以提出特别建议。  相似文献   

6.
有前科者从业禁止是指对于实施了与职业相关犯罪的有前科者,限制其在特定时间段内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格。从立法目的考察,该制度的法律性质应当为保安处分。在适用标准方面,需判定有前科者具备再次实施与职业相关犯罪的人身危险性,具体的因素包括职业特征、犯罪前科特征以及职业与犯罪前科的内在联系这三项。就适用程序而言,该制度应当遵守刑事诉讼程序,以刑事判决进行宣告,并赋予当事人上诉权、申诉权。  相似文献   

7.
根据WTO关于制定禁止令制度以制止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定,我国于2001年后相继在《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中加入"禁止令"的有关规定。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维权的有效措施,禁止令应对各种合法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必须由《民事诉讼法》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专门针对被取保候审人的刑事诉讼禁止令制度.刑事诉讼禁止令的采取,必须坚持程序法定原则、程序参与原则、关联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同时必须设定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救济程序,即刑事诉讼禁止令决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异议程序以及被采取刑事诉讼禁止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追究其违反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法律责任不服的申诉程序.  相似文献   

9.
刑法上类推适用禁止原则源于罪刑法定原则,是为了保障公民不受国家恣意的刑罚制裁。刑事诉讼法不同于刑法,其类推具有容许性,也具有必要性。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曲意释法",应当从外部和内部对类推适用加以制约。在刑事诉讼中进行类推适用时,首先要确定是否为开放性的法律漏洞,其次是探求与需要类推的案件具有类似性的法规,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类推适用进行价值权衡,以确保类推适用的妥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禁止令"一词正式写入刑法之中,禁止令的适用不仅是深化社区矫正改革的具体举措,更是切实保障和强化管制、缓刑等社区矫正刑罚的刑罚执行效果。在司法实践中,刑法禁止令遭遇到适用的困惑,为此,有必要探寻刑法禁止令适用难的生成原因,进而提出刑法禁止令完善的具体路径,以期发挥刑法禁止令的应有功能,真正地做到"令行禁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