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佃农的中农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行 《中国学术》2000,(2):44-61
在清代,定额租制取代分成租制在全国范围内占居主导地位。在定额租制发展的前提下,永佃制和押租制随之发展。租佃制度的创新,导致了地主与佃农之间产权关系的变动。学术界对清代的永佃制与押租制都作过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2.
租佃关系中的押租,是特种形式的地租,或地租的附加部分。它是租佃关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农业危机的加深,抗租斗争的加剧,而日趋盛行。它逐渐由以往只存在于农业经济发达、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地区的局部性现象,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几乎成为租佃关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九三三年的调查表明,押租已通行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  相似文献   

3.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词若干首》。据“出版说明”,这是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所圈选的唐宋明三朝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书分两部分,每个部分前面都有影印的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前者是:“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后者是:“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这是一个不寻常的选本,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有助于克服文艺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简单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个选本,应当成为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  相似文献   

4.
应当重视对“知识租”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知识所有者将会得到大量“租”———“知识租”。“知识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租”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危害性更大。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应使所有的“租”趋于零  相似文献   

5.
宋佳  赵新奎 《甘肃社会科学》2012,(1):184-187,220
建立了“寻-避租博弈模型”和“争租博弈模型”,提出了“寻租黑洞”效应,证明了无论是“寻-避租博弈”还是“争租博弈”均倾向于两败俱伤,“争租博弈”将导致更加极端的负效果,同时从行为博弈的角度上支持了塔洛克的“暂时性收益陷阱”理论;分析了主要的四种垄断权力的寻租,即寻租自然垄断、生产要素垄断、法律特权垄断和特许经营垄断,揭示了各自寻租活动的特征;由于无论是寻租方、挣租方还是避租方都会在短期诱惑的驱使下参与博弈,并且长期承受损失,唯有创租者获得无成本收益,因此创租才是寻租活动的根源,治理寻租活动的根本方法是遏制创租.  相似文献   

6.
一垦首制是清代台湾普遍盛行的一种土地开垦制度.这种制度以有资者出资,有力者出力为主要特征.具体的开垦方式有如下三个程序:1、垦首(或称垦户)首先向官府领取垦单,取得荒地开垦权(此种开垦权在一定时间内受法律保护);2、由垦首出资招募佃户,或亲自在垦区组织开垦,或委派“管事”代管;3、开垦获得成功,佃人必须向垦首交纳租税,称为“大租”,而垦首也必须把垦熟的田园向官府“报课升科”,缴纳田赋. 那么,垦首制究竟在清代台湾的土地开发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呢?换言之,通过垦首制方式开垦的土地究竟在清代台湾土地开垦总数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相似文献   

7.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嘉庆年间流行于成都地区的这首《竹枝词》,是四川历史上多次移民状况的形象写照,而“湖广填四川”这一耳熟能详的谚语展现的则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由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发生的大规模流向四川的移民潮.@@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就对明末清初的人口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谭其骧、窦季良、胡昭曦等前辈对移民问题的研究已有较为厚重的成果,其中《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胡昭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成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8.
邢丙彦 《社会科学》2004,(11):99-104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档案馆藏民国时期松江地区地主收租组织“典于记”松江与青浦租册的收租记录,探讨了1918-1936年间“典于记”的地租形态趋势变化与货币折祖及其与佃户的地租负担问题。“典于记”的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极少,货币折租的比重亦不大。该时期,“典于记”的地租形态经历了一个从实物地祖向货币折租转变又到以实物地租为主的趋势变化。同时,“典于记”的货币折租尚不具有向货币地租转变的明显趋势。通过比较“典于记”1929年-1934年松江地租的货币折租价与松江米市的米价后可知:“典于记”的货币折租价基本上低于米市上的米价,因而很难说货币折租是加重了佃户的地租负担。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中的寻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学中,“租”或者叫“经济租”,其原意是指在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中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剩余。布坎南将其解释为在支付给生  相似文献   

10.
当一个生产要素的数量相对固定且稀缺时,它带来的额外收益具有“租”的性质,这是穆勒和马歇尔发展出的“准租”理论。纵观现代市场经济,那些高收入也具有明显“租”的性质。其原因在于,市场权力在碎片化过程中滋生出日益增强的放大效应,使现代市场结构呈现日益显著的等级化特征,市场竞争则具有日益强烈的数量性而非价格性。同时,在等级化的市场结构中,岗位或职业所处的等级越高,其数量就越少;相应地,竞争的数量特性就越显著,所获得的收入也具有更强的“租”的性质。就此而言,这些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它根植于市场体系之中;相应地,就无法通过诉诸市场深化或市场竞争来消除“租”,反而会创造越来越多的“租”,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下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而田租刍稿则是按四亩征收的。这可从如下事实看出。第一、出土秦律《法律答问》指出:已经向农民收了租,不报,叫做“匿田”:“弗徭使,弗令出户赋”,叫做“匿  相似文献   

12.
《家庭科技》2005,(9):17
房产短线投资者关心的是如何规避税收,长线投资者关心的是“以房养房”、“以租抵贷”是否依然可行。美丽家园房产经纪公司总经理助理宫萍告诉记者,由于营业税的征收,对于投资期限还未满2年的短期投资者来说,先采取“以房养房”的策略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对于投资期限已经超过2年的投资者来说,采取“以房养房”或者“以租抵贷”,未必就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提到当今中国黑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基础 ,不少人一定会纳闷 :难道社会主义国家还会有黑社会组织滋生与蔓延的土壤 ?的确 ,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允许黑社会组织的存在 ,然而不幸的是 ,黑社会组织并不会自动选择国家体制 ,并没有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远离我们的生活。究其政治根源 ,“权力寻租”难辞其咎。一、“寻租”现象何为“寻租”?“租”即租金 ,其原始含义为“地租”,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后理应获得的报酬。但“寻租”之中的“租”已被进一步扩展为“经济租”的概念 ,用以表示某种产品或劳务需求的提高 ,而供给量由于种种原因并…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15.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17.
关于“着佃交粮”制性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在初行时,曾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民的抗租斗争,但很快又转化为农民抗租斗争的对立物,成了维护地主收租的工具。它非但没有破坏、反而恰恰是在恢复已被破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它建立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其归宿只能是输租纳粮,根本不存在向“耕者有其田”过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陈向科 《云梦学刊》2013,34(2):56-60
民国时期的资料表明,洞庭湖区农村土地租佃关系中常规的地主——佃户模式之外,还存在"地主——二东君——佃户"的特殊模式。二东君多为农村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高,关系广泛者。其在土地租佃中代替佃户交纳押租,负有督促佃户及时纳租等责任,并获取一定报酬。二东君既为土地的出租与承租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土地租佃制度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范围。但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天灾人祸频仍、农村社会经济恶化以及革命风雨的到来,二东君制度遇到了困难和危机,给土地的出租与承租带来了不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长时期的地域社会变革来解释明清时期闽赣毗邻地区的抗租风潮。 1 6世纪以来 ,赣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流民与土著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频繁激烈的租佃斗争实际上是地域社会变迁的表现和结果。 1 8世纪以后 ,流民最终获得“永佃权” ,赣南抗租风潮渐趋平息 ,则意味着流民开始定居和“土著”化 ,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清初紧张的人地关系通过把土地所有权分割为“田皮”、“田根”而得以缓和。闽西的抗租风潮虽没有出现流民与土著的冲突 ,但仍可从地域社会变革和人地关系方面得到解释。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出现的一田二主 ,甚至一田三主、四主的现象 ,更根本的原因乃是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的对土地所有权的必然分割 ,抗租风潮则是实现这种分割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租”或者叫“租金”,其最初含义是指地租,也就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而应该获得的报酬。本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有关供给价格的理论中导出了“准地租”的概念。他指出,在均衡价格的决定中,存在着短期的情况。假设因某种原因导致需求增加而价格上涨,在短期内,由于生产设备固定,又无新的竞争者,所以价格超过生产成本而上涨。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即生产者剩余,是依靠生产设备在某种意义上的垄断而来的,因此可称为“准地租”。可见这里的租已被扩展到泛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剩余。在现代西方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