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儒学,构成西夏文化的两大支柱。而佛教对西夏党项人的影响较之儒学则更为源远流长。史载早在内徙西北以前,党项人就与吐着上层发生过密切的佛教来往。藏传佛教就早已在党项人心中埋下了种子。内迁西北以后,党项复州政权长期沦为中原王朝的著属臣邦,中原儒学对党项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党项所居地区及其周围当时已成为佛利密布、佛事兴盛的宗教圣地。此时,党项人接受着儒学和怫学两系文明的双重渗透。西夏建国历一百九十余年,传十主,作为西夏统治思想支柱之一的儒学常常受到挑战,西夏上层也曾有人试图动摇儒学在…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和苯教从形式到内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寺院建筑、僧人服饰、经文内容、法器应用、仪式仪轨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那么佛苯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区别呢?笔者围绕苯教对佛教的认同,佛教对苯教的态度,以及苯教与藏传佛教诸教派之间的关系,认为原始的司巴苯教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而雍仲苯教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后弘期的复兴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朗达玛禁佛之后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无法期 ,佛教势力从安多及克什米尔等地再次向卫藏地区传播 ,并以此拉开佛教后弘期的序幕。在佛教僧人的不懈努力及各地地方势力的大力支持下 ,佛教在卫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进而形成藏传佛教 ,对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西夏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就大力推崇和倡导佛教,致使佛教成为了西夏政权的国教,因此佛教及僧人在西夏历史有过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僧人在西夏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享有特权;二是僧人在西夏社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做出贡献;三是佛教与西夏政权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的德格地区位于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金沙江和雅砻江穿境而过,基本上属于藏文史料中所言多康色莫岗(mdo-khams zai-mo-sgang)地区,包括了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白玉、石渠三县及西藏昌都地区的德格江达县。据1957年统计德格地区居民八万余人,历代受德格土司管辖。 自吐蕃王朝建立,印度佛教在全藏区逐步扩散,康区也有了佛教的传入。吐蕃最后一个赞普达玛兴苯灭佛,卫藏地区的佛教遭到毁灭,而在藏区的边缘地区如阿里、安多和康区,佛教的僧侣却免遭劫难,同时卫藏地区的大批僧人逃亡和被流放到了上述地区,这就为藏区佛  相似文献   

8.
在西夏史诗中,李继迁被塑造为文殊菩萨和转轮王的化身。克什米尔僧人和吐蕃僧人均称西夏皇帝为法王。西夏皇帝陵台为八角形塔式建筑昭示了西夏皇帝的转轮王身份。拜寺口西塔的影塑表明该塔为西夏时期的转轮王塔,西塔的西夏文题记与西夏权臣任得敬有密切关系,表明该塔乃任得敬利用西夏佛王传统取代夏仁宗仁孝统治的政治产物。在任得敬集团覆灭后,夏仁宗仁孝在西夏宫廷诗集中更是以佛的形象被广为赞颂。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河西与中原得到了广泛传播,吐蕃时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翻译传统也贯穿于这一时期藏文佛典的翻译当中。本文参考前人的著述,梳理了吐蕃梵-藏译经中的转写、音译、意译规则,并与唐代以来中原译经原则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阐述了敦煌、西夏和元代藏文佛典的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译本对吐蕃译经传统的继承。贯穿于佛典译本中的吐蕃传统,可谓是藏传佛教传播背景下翻译文本的典型特征,堪为进一步甄别译者的信仰背景、研究古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1.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12.
该文力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党项部族内迁的特点和影响,并第一次提出“自由内迁”在党项部族内迁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党项部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内迁壮大了党项人中世家大族力量,为尔后党项崛起、西夏立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读谢佐同志的《佛教在西藏的“前宏期”和“后宏期”》一文,很受启发,特别是所论“后宏期”一节,多发藏传佛教研究者所未发。本文试图在谢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述。 842年,朗达玛被害,吐蕃王朝崩溃了,吐蕃的佛教文化进入了衰微与分化的时期。由于吐蕃主要地区佛教的沦亡,使得安多与阿里地区的佛教以独特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吐蕃的边远地区,佛教不再那样正统了,而是开始与本教的巫术、密宗怛特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16.
汉地禅宗是较早进入藏区传教的佛教流派之一,他的进入迎合了吐蕃王朝的文明诉求,受到了贵族阶层的青睐,曾兴盛一时.虽然不久作为一个教派退出了藏区,但他的思想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各派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受到唐宋中原"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影响,形成了以佛儒融合为特点的道德伦理观,并在继承和综合中原佛教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个性。这种伦理道德观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吐蕃与西夏党项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其远祖同属于羌族,唐时,吐蕃浸盛,威逼党项族内迁,唐未,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人民逃离,土地荒芜,牧场废弃,吐蕃王朝逐渐瓦解;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部族衰散”,“自仪(甘肃华亭县)、渭(甘肃平凉县)、泾(甘肃泾川县北)、原(甘肃镇原县)、环(陕西环县)、庆(甘肃庆阳县)及镇戎(宁夏固原)、秦州(甘肃天水)暨于灵(宁夏灵武县西南)、夏(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皆有之”,被吐蕃长期征服和奴役的党项族慢慢得以复苏。宋初,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散居在河湟地区的吐蕃诸部,逐渐形成了以确厮囉为首的吐蕃政权。河湟地区作为宋与西夏之间的要冲,西夏得河湟,则宋处于辽、西夏、吐蕃的三面包围之中;宋得确氏,则从两方“胁制河西”。而确厮囉政权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宋,成为西夏南下的一大障碍。本文仅就北宋时期西蕃与西夏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综合了中原佛儒二家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气本论与缘起说并存的"二元论"宇宙论与人性论,在宇宙论方面吸收综合了儒家的元气生化论、天道观及佛教的"四大说";而在人类起源和人性论方面则吸收综合了儒家元气论、佛教五蕴说和如来藏缘起说。这种"佛儒融合"的哲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试论西夏党项文化传统及其与周边各族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化是典型的“综合文化”,它有相当明显的党项文化传统,并富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它是在中原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西夏党项文化的外传,也对中原的宋文化,周边的吐蕃文化、回鹘文化、辽金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